根据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必须合法进行。如果政府非法强征农民的土地,违反了法律法规,这种行为是违法的。对于受到非法征地的农民来说,他们可以向上级土地部门投诉,也可以向纪检部门投诉。
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土地的批租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征用土地的性质和需求面积的不同,需要逐级上报审批。然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往往会与国家审批要求形成利益冲突。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地方政府会无视国家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违规操作,超越审批权限,非法批地。一些地方政府默许、纵容甚至背后操纵违法违规用地,未经批准就开始使用土地,以租代征,擅自设立和扩大开发区,随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侵占基本农田。根据清华大学土地课题组的调查,80%的非法批地案件中,违法用地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非法批地的新特征是违规宗数减少,但面积总量增加,并且呈现西进北移的梯度转移趋势。
违法占地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经营性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为了谋取土地增值的潜在收益而违法占地、大量囤积。二是国家开发区占地。目前,全国有6800多个工业园区。2003年国家整顿各类开发区,但一些地方以“产业基地”、“工业密集区”等为名变相设立“开发区”圈地招商,部分已被撤销的开发区也通过变更名称重新复活。有的区县“开发区”采取“挂靠”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方式争取更大发展空间。
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工业项目所征土地的“低价”协议出让。某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项目、引进投资,违反国家《协议出让土地》管理办法,以“零地价”甚至“负地价”出让土地。随着一些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些西部地方政府在缺乏规划的情况下盲目签订协议,擅自承诺向开发商提供大量土地进行成片开发,甚至有的协议可以提供40~50平方公里土地。这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少数企业垄断,同时造成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为了避免协议转让土地模式的制度损失,国土资源部已发布了相关规定。
二是商业、旅游、娱乐、金融、服务业、商品房等六类商业经营性用地违规“分批交纳”土地出让金。根据国土资源部的规定,受让人必须在缴清全部出让金后,依法申请办理土地登记,领取土地使用权证书。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通过土地项目分期付款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开发商通过有限的资金就可以撬动多个项目,将风险转移到了金融机构。
关于未批先占行为的问题,首先阐述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及其可能的法律风险。接着介绍了如何识别这种侵权行为,以及被侵权者应采取何种维权途径和策略。包括法律救济手段,行政途径等维权渠道以及常见的证据收集和应对策略等细节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该行为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文章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违背土地管理和国家长远利益。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强调其目的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公益项目包括国防、公共交通等公共建设项目。拆迁人需遵守合同法规定,公平合理补偿产权人。商业性开发项目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实施拆迁。
政府强行征地的处理方式及政府违法征地的处罚措施。农民朋友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当地国土部门反映或拨打法律热线。对于农民申请听证的合理要求,政府必须妥善解决。政府若违法征地,将受到相关处罚,包括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刑事责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