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果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该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诉讼包括以下情况:
(七)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权的;
(十二)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除上述情况外,人民法院还受理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果发生以下情形之一,可以依照该法申请行政复议:
(五) 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合法的经营自主权;
(十一) 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因此,当政府侵犯了公民的权益,例如强行霸占土地时,公民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 不能对抽象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
(二) 注意复议前置的情况。对于某些具体行政行为,法律规定必须先向作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级机关提出复议请求,只有在不服复议决定的情况下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对于某些行政行为,则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具体的规定可参考相关行政法规。
(三) 注意诉讼时效。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于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情况,有以下四项时效规定:
1、向复议机关申请复议的,如果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后的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在知道或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 注意被告主体的问题。对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情况,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对于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则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如果复议机关改变了原行政行为,则复议机关是被告。
关于未批先占行为的问题,首先阐述这种行为在法律上的性质及其可能的法律风险。接着介绍了如何识别这种侵权行为,以及被侵权者应采取何种维权途径和策略。包括法律救济手段,行政途径等维权渠道以及常见的证据收集和应对策略等细节问题。提醒人们要重视自身的合法权益,
“以租代征”行为的法律分析。该行为通过租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规避法定的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扩大建设用地规模。文章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违反土地法律法规,违背土地管理和国家长远利益。法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申请使用国有土地,涉及农用地
行政强制拆迁的合法性要件,强调其目的必须出于公共利益考虑。公益项目包括国防、公共交通等公共建设项目。拆迁人需遵守合同法规定,公平合理补偿产权人。商业性开发项目中,政府不应过多干预,不能使用行政强制手段实施拆迁。
中国土地管理法中关于农民状告政府违法征地的法律依据。包括国家依法征收土地的原则、耕地保护政策、征地审批权限、征地补偿标准、补偿安置方案的公告以及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公告和补偿费标准等。同时,文章还提到了广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的具体办法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