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刘女士向我们发来疑问:为什么只能购买影院指定的饮料不能自带饮料?为此,我们咨询了多家影院,都被告知一直执行不许自带食品饮料的规定。
“我们是为了保障观影效果。”据某影城的一位经理介绍,看电影是公共场所内进行的集体行为,禁止自带食品饮料是一种国际惯例,为的就是防止观众带着发出响声或者有异味的食品进入影院,影响别人观看。影院自己出售饮料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并不是所有影院都谢绝自带饮料食品。一些如青年宫、大观楼等相对老旧的影院对此并无严格限制。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五星级新影院成本很高,要收回投入就要设立一些附加消费,出售价格稍高的食品饮料就是手段之一。
不过,尽管影院“上有政策”,观众也“下有对策”。一些观众把饮料食品放在包内带进影院去,也有人在影院内把瓜子嗑得嘎嘣响。有观众提出,正大光明买票看电影,这种进影院偷偷摸摸带进食品感觉实在不好。而电影院既然拒绝观众公开拿着食物进入,但对这种私藏夹带却没有治理。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电影院拿管理当幌子,为的就是卖自己的食品饮料。
买了票去看电影,消费者刘女士却在检票口被拦了下来。工作人员指着她正在喝的半瓶饮料说,影院不许自带饮料,可以寄存或者扔掉。不过,旁边的电影院自己出售的饮料食品,消费者购买却可以顺利带入。望着售货架上和自己手里一模一样的饮料,刘女士实在不理解:为何在影院买就能带入,自己购买的就不行?
我们随机询问几位购票者是否知道这个规定,是否看到影院的提醒。一位购票者表示,提醒没注意看,不过一直以来都是这样,已经习惯了。另一位购票者告诉记者,可以偷偷将食品饮料放在包里带进去,这样就不会被查出来。
目前在法律上没有依据认定影院是霸王条款,如果电影院事先进行了提示,消费者还买了票,可以认定电影院和消费者之间达成了某种协议。影院不允许观众自带饮料的根本原因是影院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影院自己销售的饮料比观众自带的同样饮料价格要高,卖饮料、食品于是也成了影院收益的一部分。在以往消费者对影院不许自带饮料、食品的起诉案例中,因为缺乏法律依据,消费者多为败诉。
非法注射物的概念及其危害,重点介绍了国家针对非法销售和使用注射用透明质酸钠的行为所开展的专项行动。该行动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实施,旨在保护消费者权益,打击非法制售和使用注射用透明质酸钠的行为。该行动将查处一批重大案件,曝光非法企业和单位
赠品是否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的问题。商家承诺的赠品是购物合同中的一项条款,商家需按约定提供赠品并保证质量。如赠品存在质量问题,商家应承担“三包”责任。市场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采取措施维护权益。商家的赠品行为是附条件赠与行为,如商场违约需承担侵权责任。
天津市各区的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和联系地址。文章列出了天津市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协会投诉电话和对应的联系地址,以便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及时联系相关部门进行投诉。此外,还提供了其他相关投诉电话,如环境保护投诉热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商品质量投诉热线等。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新规定,旨在规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消费者投诉的程序,保护消费者权益。规定包括管辖范围、处理程序、投诉形式、调解方式等,并强调工作人员不得滥用职权。同时废止了之前的两个相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