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共同犯罪中各共犯的作用大小,应主要考虑各共犯在共同犯意形成和实施犯罪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他们对造成的客观危害结果的贡献。评判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在共同犯罪案件中,有些共犯的主从地位明显,而其他实施犯的主犯作用并不突出。对于后者,应根据刑法中谦抑原则的精神,将其认定为起次要作用的实施犯,从而以从犯的身份处罚。
在只抓获个别共犯人的共同犯罪案件中,若难以完全查清共同犯罪事实,对于先行抓获的共犯人,一般不宜认定其为主犯或从犯。因为如果认定为主犯,则可能因抓获其他共犯人证明先前的认定存在错误;如果认定为从犯,则因不了解其在共谋中的作用而缺乏充分的认定依据。因此,不予认定主从犯有利于先行作出的生效判决的稳定性。
对于后来抓获的共犯人,即使查明其为共同犯罪的主犯,若先行判决的共犯人没有区分主从犯的身份,也可不予认定其为主犯,以维护先行生效判决的稳定性。如果后来抓获的共犯人确实是从犯,即使先行判决的同案犯没有被认定为主犯,也不影响对其从犯身份的认定。否则,可能使其不当失去被依法减轻处罚的机会。
对于确实难以区分主从犯的共同实施犯,也可以不作区分,仅在量刑上适当体现其所起作用的差异。
无论是在简单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均参与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犯罪),还是在复杂共同犯罪中(各共犯人之间存在组织、教唆、实施、帮助等分工的犯罪),一般应根据各共犯人在犯意形成和实施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区分出主从犯,以准确确定各共犯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区分主从犯的基础是共同犯罪行为,不受各共犯人所触犯罪名的限制。即使部分共犯人的行为性质已经发生转化,对于行为性质未转化的共犯人,依然可以根据其在参与共同犯罪行为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依法认定其为主从犯。例如,在实施入户盗窃的共犯人转化为抢劫犯的情况下,对于消极参与共同盗窃并在楼下望风的共犯人,依然可以根据其在参与共同盗窃犯罪中实际所起的作用,依法认定其为盗窃罪的从犯。
根据刑法第27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在具体适用从犯刑事责任原则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我国刑法对从犯采取必减主义,即对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而不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从犯予以从轻处罚、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应综合考虑共同犯罪的性质、对犯罪结果的作用大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
中国刑法中从犯的概念和分类。从犯分为起次要作用的正犯和起辅助作用的帮助犯。对于从犯,我国刑法规定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这是基于从犯相对于主犯的危害性较轻的原则。
运输毒品的刑期如何确定。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刑期取决于运输毒品的类型和数量。数量较大可能判死刑;数量较多判七年以上;数量较少判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单位犯罪和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将受到严厉处罚。多次犯罪数量累计计算。
犯罪团伙中主犯的确定方法。依据《刑法》相关规定,组织、领导犯罪团伙进行犯罪活动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被认定为主犯。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其余不符合主犯定义的人,按其参与的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行为处罚。同时,文章也提到
盗墓罪从犯的处罚规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从犯在盗墓行为中起辅助或次要作用,对于从犯,应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特定情形下的处罚规定,包括盗掘文物保护单位、集团首要分子等情形。从犯分为次要的实行犯和帮助犯,前者直接参与犯罪实施,后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