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观条件:前罪和后罪必须都是故意犯罪。根据第65条第一款的但书规定,过失犯罪不构成累犯。这一规定的目的是控制累犯的范围,重点在于惩治故意犯罪行为。
2. 刑度条件:前罪和后罪都必须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虽然无期徒刑和死刑不存在执行完毕的情况,但根据我国的减刑和假释制度以及宪法中的赦免制度,这两种刑罚仍有可能出现累犯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前罪刑罚是已经被实际判处并执行完毕的刑罚,而后罪刑罚是尚未被实际判处的刑罚,只是一种估计。如果后罪没有被实际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犯罪人就不能构成累犯。
3. 时间条件:后罪必须发生在前罪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五年内。这里最主要的问题是起算的时间点。执行完毕指的是主刑执行完毕,对于同时判处的附加刑,附加刑是否执行完毕不影响累犯的构成。刑罚执行完毕包括有期徒刑实际执行完毕和假释考验期满。被判处缓刑的犯人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情况下,不能构成累犯,而应当撤销缓刑,将旧罪与新罪一并处罚。缓刑期满后再犯罪的情况下,因原判刑罚不再执行,说明犯罪分子没有被执行刑罚,因此不存在累犯问题。但是,其有罪判决的宣告仍然有效,即犯罪分子是曾经受过有罪判决的人,具有刑事前科。
中国刑法中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判处管制本身对家人影响不大,但在孩子参军或报考公务员时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法律对管制期间的活动有明确规定,如违反将面临处罚。同时,家庭的社会形象和经济状况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较小,但需注意
触犯聚众斗殴罪但非主犯的刑罚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这类人员一般会被判处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对于特定情形如多次聚众斗殴、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等,可能会被判处更严厉的刑罚。
我国刑法中关于拘役判决前的羁押计算方式。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而判决前的先行羁押可以折抵刑期。不同刑种的具体折抵方式有所不同,如管制、拘役和有期徒刑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我国刑法关于盗窃罪的处罚规定。根据法条,盗窃公私财物将面临不同的刑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罚金等。具体量刑幅度取决于盗窃数额和情节是否严重。同时,针对特定情形如盗窃金融机构和珍贵文物,将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没收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