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管制被规定为一种主刑,由人民法院判决并由公安机关执行。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至2年,但在数罪并罚的情况下,可延长至3年。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如果在判决执行之前被先行羁押,每羁押1日可折抵刑期2日。这一规定是因为先行羁押属于剥夺自由,而管制仅限制自由。虽然管制的刑期上限较拘役短,但从性质上看,管制仍然较为轻微。
对于经批准离开所居住市、县的罪犯,在被许可外出期间,应计入执行期,但超过许可时间的部分不计入执行期。对于未经批准而擅自离开所在地的罪犯,其外出期间不得计入执行期。县级公安机关应在法律文书上注明扣除的执行期,并加盖公章,通知罪犯本人,并书面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原审判或批准机关。
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其在执行期间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或场所,以及接触特定人员。这些犯罪分子将依法接受社区矫正。违反禁止令的规定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罚。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已经出台,明确规定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并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或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的各个执法环节进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服刑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中国刑法中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判处管制本身对家人影响不大,但在孩子参军或报考公务员时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法律对管制期间的活动有明确规定,如违反将面临处罚。同时,家庭的社会形象和经济状况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较小,但需注意
管制这一刑罚的实践应用及其执行方式。管制由人民法院判决,公安机关执行,对轻微犯罪分子进行限制自由的处罚。管制的执行需遵守刑法的多项规定,如遵守法律、服从监督等。死刑的执行方式包括枪决和注射等方法,执行需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确保公正透明。
管制刑的法律特征和规定。管制是一种不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的刑罚方法,犯罪分子在管制期间受到公安机关的管束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剥夺政治权利期限的计算方法,根据不同的主刑,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不同的计算方式。
管制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刑法》第四十二条 拘役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刑法》第三十八条 管制的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但是在数罪并罚时,可以延长到3年。另外,在刑法分则中规定有管制刑的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