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犯罪情况,人民法院有权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以下一项或几项活动: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在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被禁止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实施证券犯罪、贷款犯罪、票据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被禁止从事证券交易、申领贷款、使用票据或申领、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动。
利用从事特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犯罪的,被禁止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未履行完毕、违法所得未追缴、退赔到位或罚金尚未足额缴纳的,被禁止从事高消费活动。
其他确有必要禁止从事的活动。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并服从监督。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按照执行机关的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须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必须经过执行机关的批准。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获得同工同酬的待遇。
被判管制后的权利与义务。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法律和行政法规,服从监管,且需获得批准才能行使言论等自由权利。他们还需定期报告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迁居需经过批准。同时,他们在劳动中应享受同工同酬的待遇。
管制和拘役两种刑罚的刑期确定、计算及适用对象的特点。管制作为限制人身自由的刑罚,其刑期为三个月以上两年以下,先行羁押可折抵刑期。拘役作为刑罚,由公安机关执行,刑期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先行羁押可折抵刑期,且罪犯可每月回家与亲人团聚。拘役适用对象多为
府谷县发生的一起由私藏炸药引发的爆炸案件。事故造成多人伤亡,现场破坏严重。律师解读了相关法律,私藏炸药罪的法律判罚包括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等。呼吁公众加强对危险物品的管理和监管,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我国关于故意伤害罪的法律认定及判决差异。根据《刑法》规定,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刑罚可适用死刑。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犯罪嫌疑人是否积极赔偿被害人。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对故意伤害致死案件的判决存在差异。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前提是伤害行为的非法性,伤害程度分为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