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犯罪情况,人民法院有权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以下一项或几项活动:
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在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被禁止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实施证券犯罪、贷款犯罪、票据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被禁止从事证券交易、申领贷款、使用票据或申领、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动。
利用从事特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犯罪的,被禁止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未履行完毕、违法所得未追缴、退赔到位或罚金尚未足额缴纳的,被禁止从事高消费活动。
其他确有必要禁止从事的活动。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并服从监督。
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按照执行机关的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须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必须经过执行机关的批准。
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获得同工同酬的待遇。
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执行法》的必要性。现行法律对刑罚执行问题的规定不完善,且《监狱法》作为刑事执行法的主要部分,其法律地位和学科发展受到制约。建立刑事执行法有助于完善刑事法律体系,促进监狱学的学科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随着该法的颁布实施,刑事执行法
管制刑的主要内容,包括其对象、特点、限制自由的具体内容、期限、执行方式等。管制刑是一种开放性刑罚方法,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同时需要群众的监督。管制刑具有期限,并在执行中遵守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被判处管制刑的犯罪分子应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违反禁止令将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社区矫正决定机关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决定或者批准暂予监外执行时应当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社区矫正对象在多个地方居住的,可以确定经常居住地为执行地。(三)公益劳动方面劳动是我国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劳动是改造人的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实施机关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实行社区矫正,基层组织或者罪犯的原所在单位协助进行监督,执行机关应当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严格管理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