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直言不讳:难道小偷偷我的东西,我非但不能追,还要祝他一路走好吗?
专业人士观点
我们来一起看看下面几起真实案例:
案例一:
眼看小偷骑着同事的助力车要跑,洛阳小伙曹天(化名)连忙追去。追赶过程中,他责令小偷停车未果,抽出身上的皮带朝小偷身上抡去。结果,小偷身体失衡当场摔死。洛阳市洛龙区人民法院一审认定曹天犯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案例二:
广东揭阳人温某发现小偷盗窃他人财物后,开车追赶并将其撞伤,被公诉机关起诉故意伤害。虽然他自认“见义勇为“,但最终广东惠州中级法院二审认定故意伤害罪成立,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赔偿6792.86元。
案例三:
吴某在灵山县文利镇文利村委会一小卖店门前偷窃摩托车。得手后将摩托车刚推离几米远,就被群众发觉并追赶。阿坚和阿光亦加入追赶搜捕吴某的行列,并成功抓住了小偷。为了出气,阿坚和阿光与大家伙用竹条、小树枝等抽打小偷。后小偷因广泛性大面积软组织挫伤而出现并发症,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广西灵山县人民法院判决阿坚和阿光犯故意伤害罪,阿坚获刑3年,阿光获刑3年,缓刑5年。
案例四:
花都区水果摊主谭某发现水果被偷,上前追打小偷,不料小偷倒地死亡。花都区法院一审以过失致人死亡罪,判处谭某有期徒刑2年。
采取不当甚至违法手段,结果无法挽回
除了发生小偷伤亡事件,有的地方甚至还发生过抓住小偷后对其动用“私行”或者示众的事件。为了防止财产被盗积极追赶小偷,这种行为本是正常之举,却为何给自己招致了牢狱之灾呢?通过上述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当事人在追赶小偷的过程中大多采取了不当甚至是违法手段,最后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越是在危急关头我们越是要保持冷静克制,不能让愤怒冲昏了头脑,否则即便有好的初衷,可结果也会适得其反。民警提示,遇到偷盗行为,应立即报警,并保持头脑冷静,在不造成双方人身伤害的前提下,控制住小偷交由警察处理。
相关法条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群众为了防止他人财产遭受损失挺身而出,这种见义勇为之举值得嘉奖和弘扬。法律鼓励群众面对不法行为见义勇为,但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更不能将对小偷的愤恨转为施暴行为。《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小偷也是公民,其人格和生命健康权同样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抓住小偷后对其进行侮辱、殴打,那么正义之举反而会结出罪恶之果。根据《刑法》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保护财产要讲究方法,不能侵犯他人名誉权,甚至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社会,要用正确的方式维护自身和他人合法权益,切不可以暴力对付暴力,以违法惩治违法。
最重要的一点
小偷追可以,
但是不能打!
不能打!
不能打!
中国刑法中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判处管制本身对家人影响不大,但在孩子参军或报考公务员时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法律对管制期间的活动有明确规定,如违反将面临处罚。同时,家庭的社会形象和经济状况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总体而言,判处管制对家人的影响较小,但需注意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在某些条件下可取保候审的问题。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若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会产生社会危险性,或符合其他特定条件如疾病、怀孕等,可允许其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需由被羁押人或其代理人提出,并由公安
管制这一刑罚的实践应用及其执行方式。管制由人民法院判决,公安机关执行,对轻微犯罪分子进行限制自由的处罚。管制的执行需遵守刑法的多项规定,如遵守法律、服从监督等。死刑的执行方式包括枪决和注射等方法,执行需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确保公正透明。
交通肇事罪的责任认定标准。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涉及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或死亡、公私财产重大损失等情况,应追究刑事责任。具体责任认定包括不同情形下的有期徒刑、拘役和赔偿等。公安机关在决定是否立案时会考虑事故责任和是否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