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监狱法》规定,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间,有劳动能力的,必须参加劳动。
罪犯是被人民法院判处除死刑以外的、有期徒刑及其以上刑罚,依《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的规定,被关押在监狱强制接受教育改造的犯罪公民。
监狱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用以维护安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秩序的暴力机构,罪犯自被押送关押在监狱强制接受教育改造之日起,与监狱建立起体现国家权力的特殊关系。
监狱在组织罪犯参加劳动时,应提供安全的劳动条件并依法提供劳动保护,因劳动致伤残的罪犯,只要不是故意违反规定,均应得到监狱提供的人身损害赔偿。监狱与罪犯建立的特殊关系是依据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而建立起的监管与被监管、改造与被改造、强制与被强制的不平等关系,这种关系只接受《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及其配套的规章制度的调整,不接受《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的调整和《行政法》及其相关规定的调整。
教唆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教唆犯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者未实施犯罪,教唆犯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此外,还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刑法规定。
贪污受贿犯罪中的死刑缓刑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贪污受贿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判处死缓后可减为无期徒刑,但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公共财物,主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党员是否能免除死刑的问题。我国刑法规定,党员并非免除死刑的条件,死刑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特定人群如未成年人、孕妇和特定年龄的人有特殊的死刑适用规定。所有死刑案件需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刑法规定死刑犯从侦查到枪决所需时间的相关内容。文章指出,侦查阶段因案情复杂和侦查要求高等因素,时间较不确定,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死刑适用对象有限制,如犯罪时未成年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死缓期间表现不同,刑罚结果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