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孕妇盗窃被警方抓获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警方无法收监、拘留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因此,警方只能根据案情决定对其进行取保候审或者治安处罚不予执行。
在检察机关或者法院层面,对孕妇仍然适用取保候审。即便被判刑,也会追加缓刑,并且当事人有权申请监外执行。简单来说,无论是取保候审还是监外执行,都意味着被释放,但人身自由仍然受限。因此,一些孕妇利用这一点屡犯屡盗。
一般情况下,盗窃犯罪金额较小的孕妇会获得缓刑,无需入狱。然而,对于犯罪情节严重、涉案金额较大的情况,根据相关法律可以判处实刑,但犯罪嫌疑人仍然可以申请监外执行。以2011年杭州孕妇团伙盗窃案为例,其中一名孕妇因涉案金额达到10万元,盗窃14次,被判有期徒刑11年6个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监外执行的时间包括孕妇剩余的怀孕时间和哺乳期的12个月。在哺乳期结束后,这名女子将继续服刑。
缓刑,也称为暂缓量刑,是指对触犯刑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在法定程序确认其构成犯罪后,先行宣告定罪,但不立即执行判处的刑罚。特定的考察机构在一定的考验期限内对罪犯进行考察,并根据罪犯在考验期间内的表现,依法决定是否适用具体刑罚的一种制度。
我国法律对孕妇的种种优待,体现了对妇女权益的保护。然而,一些人却滥用这种优待作为犯罪的借口,这是不应该被允许的。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对于“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可以”取保候审,而非“应当”取保候审;二是对孕期嫌疑人取保候审有前提条件,即“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然而,现实问题是,一些孕期妇女在被取保候审后,仍然持续犯罪,因此不应该对她们适用取保候审。
尽管理论上可以让孕妇入狱,但由于我国的刑罚执行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执行难的问题,使得一些孕妇仍然可以避免入狱。
《刑事诉讼法》关于取保候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或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以及其他特定情况如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期的妇女等,可以取保候审。而累犯、犯罪集团主犯等严重犯罪者
逮捕后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通过取保候审获得临时自由的相关法律程序。在我国法律中,取保候审是代替“保释”的一种措施。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的判断标准包括罪行、情况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等。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个人,如可能被判处较轻刑罚、患有严重疾病或
开设赌场罪的退赃与取保候审的相关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当天退赃可视为悔罪情节,若符合条件则可申请取保候审。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赌博罪与开设赌场罪的区别,包括规模、组织形式、活动持续性和稳定性以及赌具提供等方面的不同。
保释和取保候审在我国大陆的区别。保释制度在我国并不存在,而取保候审是刑事侦查阶段的一种强制措施,其适用范围包括可能被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等。取保候审执行机关是公安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