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有哪些
时间:2024-05-31 浏览:1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立法精神下的解决方法
1.补充立法
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对于危害严重但未加以规定的犯罪行为,应采用补充立法的方式加以解决。例如,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罪等。
2.理论的更新
针对想象竟合犯的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应采用更新的、更合理的理论进行认识和解决。例如,对于以杀人故意实施的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行为,可以直接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3.分割的方法
有人主张采用分割的方法,将未列入刑法第17条第2款的其他犯罪中又有列明的八种犯罪危害行为或后果时,将该危害行为或危害结果分割出来定罪。例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实施的绑架行为中有故意杀人行为的,不以绑架罪定罪,而以故意杀人罪定罪。
4.法律解释
对于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是犯罪行为还是罪名,应由立法机关作出法律解释,明确其为犯罪行为。例如,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虽未列入刑法第17条第2款,但只要有抢劫行为,不论对象是什么,都可追究刑事责任。
5.增强概括性规定的方法
概括性规定是指法律对某问题所作的抽象规定,允许司法机关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解释。立法模式为“明确部分严重犯罪+概括性规定”。概括性条款为“其他严重危害社会应当判决十年有期徒刑以上的。”
相对刑事责任年龄人负刑事责任的立法完善
通过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存在缺陷的分析,为了消除刑法学界对此问题的分歧,可以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进行重构。重构后的规定为:“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犯罪行为的,应当负刑事责任。”重构的特点如下:第一,明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为犯罪行为,能够解决不论是抢劫财物还是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的问题,以抢劫的对象定罪名。第二,将与贩卖毒品危害相当的、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行为列入该条款。这种重构解决了刑法学界对一些问题的分歧,对司法实践有较大的实际意义。然而,这一重构并未解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致人死亡或伤害被绑架人、以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造成多人死亡、强迫他人卖淫中强奸行为等定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想像竟合犯”进行理论更新。想像竟合犯是指行为人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多个不同的犯罪行为,实施一个危害行为,而触犯多个罪名的犯罪形态。其特征包括:主观上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多个不同的罪过;客观上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一个行为能触犯多个罪名。针对想像竟合犯的问题,可以采取“从一重罪处断”或“从一负刑事责任的重罪处断”的处罚原则。例如,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绑架致人死亡或杀害被绑架人、决水、破坏交通工具、破坏交通设施、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致人死亡、非法拘禁行为人在实施非法拘禁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死亡的行为,可以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对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拐卖妇女过程中奸淫被拐卖妇女的、强迫他人卖淫中强奸后迫使卖淫的行为,可以以强奸罪定罪处罚。这种更新的理论对于解决相关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教唆犯的刑罚如何确定
教唆犯的刑罚确定问题。根据《刑法》规定,教唆犯应根据其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处罚,教唆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者未实施犯罪,教唆犯可从轻或减轻处罚。此外,还介绍了故意伤害罪的刑法规定。
-
帮助凶手逃走是否共同犯罪
帮助凶手逃走是否构成共同犯罪的问题。根据刑法规定,帮助凶手逃走可能构成窝藏罪,如果事前与凶手通谋则视为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成立需要满足条件,包括共同犯罪人必须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观上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客观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以及
-
醉驾是否会被判有期徒刑?
醉酒驾驶的刑罚种类及法律依据。醉酒驾驶最高刑罚为拘役,但也可能判处缓刑。根据《刑法》规定,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并列举了几种具体情形。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特定行为负有直接责任也将受到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按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
-
我国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年龄的区别
我国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年龄的区别。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以及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而刑事责任年龄则根据不满14周岁、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以及已满16周岁不同阶段的人的辨别和控制能力,对他们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负有不
-
猥亵罪的刑罚与构成要件
-
重大刑事责任的判决
-
煽动分裂国家罪的主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