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予监外执行是指由于某种特殊原因罪犯已不适宜在监内(或劳改场所)执行而需要改变执行时间或地点的变更程序。有的国家称延期执行。
监外执行一般由原审法院决定,监外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对刑期未满的罪犯应及时收监执行。监外执行的时间,有的国家视执行场所不同而将其计算在刑期之内,而有的国家则将监外执行作为中止执行处理,不计算刑期。
在我国,人民法院在宣判的同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制作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并抄送人民检察院和罪犯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暂予监外执行由罪犯所在地公安机关执行,执行机关应当对其严格管理监督,基层组织或罪犯原所在单位协助监督。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罪犯刑期未满的,应当及时收监;罪犯暂予监外执行期间死亡的,应当及时通知监狱;刑期届满的,不再收监,由原关押监狱或其他刑罚执行机关办理释放手续。
死刑在国际上备受争议和关注,对于死刑是否道义,应否废除的看法不一。在国际上,限制和废止死刑的呼声时而高涨,很多国家已经通过法律废除了死刑。同时,一些国际组织也在积极寻求限制和废止死刑的途径。近年来,这个问题在国内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论和讨论,我们迫切需要理性、文明地思考和解决死刑在法治建设中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
死刑固然有其野蛮的一面,但其弊端也不容忽视。一旦死刑执行,就无法挽回,若发生错判,将无法使人死而复生,这对于被错误执行死刑的人及其家属来说是无法弥补的伤痛,同时也严重打击了法律的公正性。此外,死刑在消灭罪犯肉体的同时,也阻碍了他们改过自新的可能性,与刑罚的教育目的相悖。同时,死刑造成了人力的浪费,具有不经济性。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死刑在现阶段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谈论死刑的废止与否必须考虑具体的社会环境,要从现实条件出发,冷静地看待死刑制度,并进行正反两方面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在中国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尚不具备,死刑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客观现实。专家认为,死刑的存废取决于社会存在的因素即物质基础和社会意识的因素即精神基础。然而,我国目前还远未具备这两个条件:一方面经济发展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朴素的报应观念在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废除死刑为时尚早。
此外,死刑具有最强烈的惩罚效果,针对的是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体现了对穷凶极恶犯罪的惩罚和报应,同时也安抚了被害方或被害方亲属,维护了社会正义和秩序。在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下,对于最严重的犯罪给予最严厉的法律制裁的道义报应观念在我国仍然深入人心,如果对于这种最严重的犯罪免予死刑,将引起民众的不满。况且,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打击犯罪、保障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死刑,以警示社会上的一些不稳定分子,切实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保障。
有机构曾进行过一项关于死刑存废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民众认为现阶段还不能废除死刑。尽管民意调查及其结论并不能完全反映全民意愿,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现阶段废除死刑还没有可靠的群众基础。死刑的限制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但无论从其本身特点还是社会现实的考虑,我国现阶段保留死刑是必要的。
监狱机关执行国家刑罚的程序和职责,包括收监、减刑、假释等方面的内容。监狱负责监管和改造罪犯,对交付执行的罪犯进行身体检查,并严格检查其人身和携带物品。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减刑,符合法律条件可以申请假释。整个刑罚执行过程遵循严格的程序,以确保公正
职工拘役工资的处理方式。被判处拘役的职工在服刑期间将停发工资,期满后如原单位接收并安排工作,其工资待遇按新录用人员工资办法处理,具体标准由相关法规规定。以上处理方式依据人事部相关复函执行。
服刑期间的生活费问题,指出服刑人员无需缴纳生活费,并详细阐述了监狱为服刑人员制定的生活规范,包括起床、个人卫生、着装、卫生清洁、餐饮、集体行进等方面的规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服刑人员的健康问题和与警官的沟通方式,以及劳动规范,如参加劳动、遵守劳动纪律
贪污受贿两罪在特定条件下可判缓刑的可能性。根据《刑法》的规定,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等条件时可以判缓刑。同时,文章还详细阐述了贪污罪的处罚根据情节轻重的不同分为几种情况,并对于多次贪污和特定情形下的处理进行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