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罚金制度中,法律规定的罚金数额跨度失衡,导致法律涵量模糊。限额罚金制规定了罚金的起点和最高点,但罚金数额的差距较大,不利于实际操作。倍比罚金制按一定比例确定罚金数额,但倍比率的不一致也会引发裁判与执行的脱节。这种罚金刑量刑适用过于宽泛,不符合中国目前国情,因为地区差异导致经济悬殊,贫困地区的人犯罪罚金难以执行。
修订后的刑法增加了随时追缴的规定,但对被告人无财产缴纳罚金或人民法院执行不到罚金时被告人的制裁问题未作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导致法院在执行罚金时缺乏法律依据。缺乏必要的配套法律手段增强执行力度和有效性,使得现行刑法在保证罚金刑的适量判决与有效执行方面失衡。现行刑法片面强调了扩大罚金刑的适用范围,却忽视了对罚金刑有效执行的保证。
被执行人无经济能力而无法缴纳罚金是造成罚金刑执行难的主要原因。财产犯罪和其他被告人主要由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和青少年构成,这些犯罪主体本身经济状况较差。特别是对于实施盗窃、抢劫的被告人,他们贪图享乐,追求不劳而获的生活,自身几乎无财产也无生活来源。在被判实刑后,他们更是丧失了获得经济收入的可能性,如果亲友不愿为其交纳罚金,那么这部分人的罚金执行就成为一纸空文,只是形式上的处罚。
罚金的执行方式和减免情况。人民法院根据犯罪分子的经济状况和缴纳可能性,可以规定一次性或分期缴纳罚金。对于拒不缴纳者,可采取强制缴纳措施。遇不可抗拒的灾祸导致缴纳困难的情况,可以酌情减少或免除罚金。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罚金的执行并兼顾特殊情况。
被判处罚金和没收财产的执行方式。罚金执行中,罪犯需按判决缴纳,如遇不可抗拒因素可申请减免。没收财产执行由法院负责,不涉罪犯家属财产。合法债务可请求偿还,如罪犯有侵权行为,被害人可申请退还原物。执行机关可在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执行判决。
判决后未缴纳罚金的后果。当事人如未按时交纳罚金,法院将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确保罚金缴纳。若当事人已受行政处罚,法院将折抵已执行部分。而对于没收财产的判决,一旦生效将立即执行。
判处没收财产的执行方式。人民法院负责执行相关决定,必要时可与公安机关合作。对于判处罚金的罪犯,应按判决确定的数额缴纳,如不缴纳,法院可强制其缴纳。如罪犯无法全部缴纳,法院可随时追缴。若因灾祸导致缴纳困难,罪犯可申请减少或免除。此外,如行政机关已对罪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