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但如果有特殊情况,并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根据法律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在决定对犯罪分子假释时,法院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根据《刑法》第八十六条的规定,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不构成累犯。如果发现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数罪并罚。
根据《刑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对假释的犯罪分子进行社区矫正。除非符合《刑法》第八十六条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后,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因此,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的,都不构成累犯。只有在假释考验期结束后犯新罪的才构成累犯。
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假释期满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在假释期内犯罪的情况下,不属于累犯。被判犯罪的个体在假释期内再次犯罪的情况下,应当从重处罚,先扣除前一罪已经服刑的刑期,然后将剩余刑期与新罪所获刑期合并执行。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取保候审的相关规定。取保候审的最长期限为12个月,如果超过未处理则一般不会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取保候审与是否判刑没有直接关系,犯罪嫌疑人的判刑是由法院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和相关证据资料作出的决定。
将孤儿送到福利院是否构成遗弃罪的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负有扶养义务的情况下拒绝扶养才可能构成遗弃罪。文章还讨论了遗弃罪的犯罪未遂认定问题,包括如何判断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以及如何区分犯罪未得逞与犯罪中止等。
虚假证词在刑事诉讼中的影响及构成犯罪的情况。在民事诉讼中,虚假证据若情节严重可能触犯刑法第307条。关于虚假诉讼罪,若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可构成此罪,并受到相应处罚。虚假诉讼行为包括凭空捏造不存在的民事法律关系和
主从犯的量刑判决书,指出主犯的判刑应根据犯罪行为和法律准则决定,从犯的判刑应比主犯更轻。同时,对于收到判决书超过15天的情况,可通过申诉或履行判决义务处理。对于国家赔偿俩月不给赔偿的情况,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被执行人如逃避或抗拒执行将受到法律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