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现被取保候审人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这种情形往往是已经查明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无罪的,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刑事诉讼法》第16条规定的情形之一,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因此,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也就不应当继续采取取保候审,因此予以解除。
2、取保候审期限届满。为保障被取保候审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刑事诉讼法规定取保候审期限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因此,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应当依法解除取保候审。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如果取保候审超过法定期限,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委托的律师及其他辩护人有权要求解除取保候审。执行机关在取保候审即将到期时,应当在期限届满15日前通知原决定机关,并由原决定机关作出是否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执行机关在收到原决定机关的《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后,应当立即解除取保候审。
《刑事诉讼法》关于取保候审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或者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以及其他特定情况如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期的妇女等,可以取保候审。而累犯、犯罪集团主犯等严重犯罪者
醉驾累犯的保释条件和程序。根据法律规定,嫌疑人或被告人需满足无逃跑、销毁证据等条件,有固定住所和工作,有保证人,案件性质较轻等才可取保候审。程序包括提出申请、审核、提供保证人及缴纳保证金等。取保候审是暂时措施,嫌疑人或被告人需遵守规定并配合司法机关。
从犯量刑标准的问题,指出其通常是主犯量刑标准的一部分,具体比例因犯罪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而异。此外,文章还涉及了累犯取保候审的相关问题,包括能否取保候审及判管制和判缓的几率。在从犯量刑方面,其标准会考虑从犯在犯罪中的作用大小、参与程度和对犯罪结果
从犯的量刑幅度并非简单的“大”或“小”,而是取决于其在共同犯罪中的具体情况和表现。对于累犯取保候审后是否判实刑,需综合考虑犯罪情节和表现。量刑数额标准的计算则根据犯罪类型、金额大小、情节等因素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