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是指在刑罚判决下,根据被告人的犯罪情况和悔罪表现,暂缓执行判决的一种刑事制度。缓刑考验期满后,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并公开宣告。但是,在犯罪行为方面,缓刑并不足以构成累犯。
根据《刑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缓刑是有条件地暂缓执行原判的刑罚。一旦缓刑考验期满,犯罪分子没有再犯新罪,实质上是没有被执行过刑罚。因此,在构成累犯的必要条件方面,缓刑是不充分的。
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被认定为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除外。此外,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累犯的期限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
考虑到缓刑是根据犯罪分子的轻罪行和悔罪态度而决定的,其目的是帮助犯罪分子接受改造。因此,宣告缓刑意味着犯罪分子已经接受了改造,并在考验期内没有再犯新罪。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认定犯罪分子构成累犯。
总之,判过缓刑的人再犯罪并不构成累犯,因为缓刑考验期满后,犯罪分子没有再犯新罪,且缓刑本身是为了帮助犯罪分子接受改造。因此,在法律上不应将其视为累犯。
刑事简易程序下的缓刑判决。文章介绍了缓刑的适用条件、考验期限、缓刑期间的规定以及缓刑的处理情况,特别是针对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特别缓刑规定。在刑事简易程序下,符合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判处缓刑,并在考验期限内遵守相关规定。根据不同情况,被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可
刑事犯罪案件中的数罪并罚原则。当犯罪分子构成累犯并涉及多个罪名时,法院会进行数罪并罚,并在刑期基础上加重处罚。累犯的认定条件包括前罪受过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刑罚执行完毕或在赦免后一定时间内再次犯罪,且后罪为故意犯罪。
我国缓刑的多次适用问题,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缓刑次数限制,是否能再次适用缓刑需视具体案件和犯罪嫌疑人态度而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包括犯罪情节、悔罪表现等。法院在宣告缓刑时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并可在缓刑考验期内对犯罪分子的活动进行限制。
我国刑法中关于累犯前罪执行完毕是否包含附加刑的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只有当主刑和附加刑都执行完毕时,才能计算时间。同时,文章还涉及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五年内再犯的情况,以及特定犯罪无论何时再犯都被视为累犯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