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确定犯罪人自首的数罪情况,关键在于判断犯罪人是否如实地交代了所犯数罪,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对于犯罪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所犯全部数罪的情况,应认定为全案均成立自首。对于犯罪人自动投案后仅如实交代所犯全部数罪的一部分,而未交代其中另一部分犯罪的情况,应分别予以处理:
1. 若犯罪人所犯数罪为异种数罪,其所交代的犯罪成立自首,未交代的犯罪不成立自首,即自首的效力仅及于如实交代之罪。
2. 若犯罪人所犯数罪为同种数罪,则应根据犯罪人交代犯罪的程度,决定自首成立的范围。若交代的犯罪与未交代的犯罪在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方面大致相当,只应认定所交代之罪成立自首,未交代之罪不成立自首,即自首的效力仅及于如实交代之罪。若犯罪人由于主观原因,只如实交代了所犯数罪中的主要或基本犯罪事实,应认定为全案成立自首,即自首的效力及于所犯全部罪行。
要正确确定共同犯罪人的自首情况,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共同犯罪人所要交代的“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范围。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各种共同犯罪人自首时所要交代的“自己的犯罪事实”的范围,与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和具体分工是相适应的。
1. 主犯应交代的犯罪事实的范围:
主犯可分为首要分子和其他主犯。首要分子包括在犯罪集团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以及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首要分子必须交代其组织、领导、策划、指挥作用所及或支配下的全部犯罪事实。其他主犯必须交代在首要分子的组织、领导、策划、指挥作用的支配下单独实施的共同犯罪行为,以及与其他共同犯罪人共同实施的犯罪行为。
2. 从犯应交代的犯罪事实的范围:
从犯分为次要的实行犯和帮助犯。次要的实行犯应交代犯罪分子自己实施的犯罪,以及与自己共同实施犯罪的主犯和胁从犯的犯罪行为。帮助犯应交代自己实施犯罪帮助行为,以及所帮助的实行犯的行为。
3. 胁从犯应交代的犯罪事实的范围:
胁从犯应交代自己在被胁迫、被诱骗情况下实施的犯罪,以及所知道的胁迫、诱骗自己犯罪的胁迫人、诱骗人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4. 教唆犯应交代的犯罪事实的范围:
教唆犯应交代自己的教唆行为,以及所了解的被教唆人产生犯罪意图之后实施的犯罪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时间限制和相关规定。自动投案必须在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前进行,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犯罪较轻者可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
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法律处罚。首先,文章阐述了自首的认定标准和从宽处罚的原则。其次,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罚,包括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和保险赔偿问题。再次,描述了肇事逃逸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律处理。最后,针对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情况,文章指出将根据
聚众斗殴罪中的首要分子的认定标准,包括其定义、行为表现以及法律依据。首要分子是聚众斗殴犯罪中的组织、策划、指挥者。他们可能需要实施多种行为,如起意、纠集和组织等。依据《刑法》的规定,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与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刑事处罚。共同犯罪的主犯需要
挪用公款罪的数额巨大标准,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详细阐述了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以及数额巨大的具体标准,并列举了相应的立案情况和刑罚幅度,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挪用公款罪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