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犯罪后主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可被认定为自首。
(2)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其他罪行,可被认定为自首。
(3)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与已掌握或判决确定的罪行不同种类的罪行,可被认定为自首。
自动投案的认定可以从时间、方式和动机两个方面进行审查。
(1) 自动投案的时间可以是在犯罪事实发觉之前或之后,关键在于犯罪分子必须主动投案。
(2) 自首投案的方式和动机。
犯罪分子出于真诚悔罪自动投案即属自首,即使由于伤病无法亲自投案而委托他人代为投案,或者通过信件或电子方式投案,只要表现出投案的诚意,都可视为自首。然而,被公安机关或群众围攻、走投无路时当场投案,或经司法机关传讯、采取强制措施归案的行为,并不属于自动投案。
(3) 犯罪分子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
如实供述自己实施并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是自首的本质特征。在共同犯罪案件中,犯罪分子自首时不仅要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还需揭发共同犯罪的罪行。如果犯罪人只交待他人的罪行,属于检举揭发而非自首。若犯罪人只交待了一罪而隐瞒主要罪行,或者以虚假情况掩盖真实罪行,也不能认定为自首。然而,若犯罪人在投案时只交待了一罪,而其他罪行在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或判决后才被揭发,对于交待的部分罪行仍可视为自首。因此,必须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才能构成自首。
(4) 犯罪人必须愿意接受国家的审查和追诉。
犯罪人愿意配合司法机关的侦查、起诉和审判活动是衡量其是否悔改的重要表现。若投案后逃脱司法机关的强制措施,或仅通过电信方式交待罪行而久不归案,或偷偷送赃物到司法机关门口而不肯透露身份,这些行为明显表明犯罪人不愿接受国家的制裁,不能被认定为自首,只能视为一般的悔罪表现。犯罪分子主动投案后,若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并在辩护、上诉过程中提出修正和补充某些事实,这是允许的,但不能视为拒绝接受审查和追诉。只有同时具备上述条件,才能被认定为自首,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系统的自首认定标准。
(1)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
(2) 犯罪人所在单位。
(3) 城乡基层组织。
(4) 以上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员。
根据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在犯罪自首制度中,单位也可成为自首的主体。若单位集体决定或单位负责人决定并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或者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动投案,如实交代单位犯罪事实,应被认定为单位自首。若单位自首,但直接责任人员未自动投案,但如实交代自己所知的犯罪事实,可视为自首。若直接责任人员拒不交代所知的犯罪事实或逃避法律追究,不应被认定为自首。若单位没有自首,但直接责任人员自动投案并如实交代自己所知的犯罪事实,该直接责任人员应被认定为自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投案自首的时间限制和相关规定。自动投案必须在犯罪嫌疑人尚未归案前进行,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甚至犯罪较轻者可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
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法律处罚。首先,文章阐述了自首的认定标准和从宽处罚的原则。其次,介绍了交通肇事逃逸行为的法律处罚,包括可能面临的刑事责任和保险赔偿问题。再次,描述了肇事逃逸造成严重后果的法律处理。最后,针对轻微追尾逃逸后自首的情况,文章指出将根据
挪用公款罪的数额巨大标准,根据刑法第384条的规定,详细阐述了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以及数额巨大的具体标准,并列举了相应的立案情况和刑罚幅度,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挪用公款罪的严重性。
在对其他企业进行收购的时候,其实是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自身,当然也是在具有一定资格的情况下,才能对其他企业顺利进行收购。而收购企业有一定的程序要求,这是收购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了解的。收购股权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及财务问题,整个收购过程可能需要历经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