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交通肇事后自首是指肇事者在犯罪后,自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然而,要判定交通肇事后的自首行为是否成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如果肇事者在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并被公安机关抓获或被人民群众扭送到有关机关,这种情况不能认定为自首。
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立即报警、抢救伤者和财产,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是典型的自首行为。因为肇事者在主观和客观方面都符合自首的规定。
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委托他人报警,并自己忙于抢救伤者和财产,并在后续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只要有证据证明肇事者确实委托他人报警,这属于委托他人代为投案的情况,也成立自首。
对于肇事后忙于抢救伤者和财产,未报警或未委托他人报警,但后来能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不同情形:
如果肇事者在履行了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的义务后,虽然自己没有报警,但已知他人报警,并没有逃离现场,而是在现场等候交警部门处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动投案,应当认定为自首。无论肇事者留在现场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被迫原因,都不影响自首的成立。
如果肇事者在履行了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的义务后逃离了现场,后被抓捕归案,即使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也不能成立自首,因为缺少自动投案的自首条件。
如果肇事者在履行了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的义务的同时,想报警但不具备报警条件,例如没有通讯设备或无他人可委托代为报警,只要没有逃逸,应视为原地等候处理的自动投案,成立自首。
如果肇事者在履行了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和财产的义务后,来不及报警就被及时发现并能承认自己是肇事者,可以成立自首。
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报警或委托他人报警(经证实),即使未履行其他义务,只要肇事者的行为使自己处于公安机关的控制之下,并能如实供述自己的行为,应认定为自首。
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逃逸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也属于自首。
如果肇事者在肇事后报警后因惧怕承担责任而离开现场,后被抓获(含当场抓获),不能认定为自首。因为这种情形下肇事者的主观状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愿意承担罪责,而其客观行为也印证了其主观心态。但如果肇事者离开现场后又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应当认定为自首。
如果肇事者虽未报警或委托他人报警,但有证据表明肇事者已准备去投案或正在投案途中,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能如实供述案情,接受审判,成立自首。
交通事故中无责任方是否构成逃逸行为的问题。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责任方离开现场并不构成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而逃逸行为仅限于责任方。同时,文章还阐述了交通事故中无责任方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问题,包括不同情况下的责任认定和处理方式。
撞车后对方逃逸再返回现场的情况是否属于逃逸行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如果肇事者在发生交通事故后离开现场是为了寻求帮助并返回现场履行法律责任,不属于逃逸行为。逃逸行为的定义是为逃避法律责任而离开现场并潜逃或藏匿。对于逃逸行为,法律后果包括责任认定、损害赔
我国刑法中关于交通肇事罪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需区分主犯和从犯等不同角色,共同故意犯罪才被视为共同犯罪,过失犯罪则不认定。主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人,而从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人。对从犯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的出具时机和内容。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在勘验现场后的特定时间内制作认定书,包括一般事故、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和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情况。认定书应包含事故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事故基本事实、证据及原因分析和责任判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