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违法人揭露另一方违法人的违法行为,属于立功表现。违法人之间通常了解彼此的违法行为。一旦违法人被捕,他们不仅会坦白自己的罪行,还会揭露检举其他违法行为,这是一种建功体现。
违法人提供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重要违法线索,例如证明违法行为的关键事实或相关证人等,也属于立功表现。
除了上述刑法规定的两种建功表现外,以下情况也应被视为立功:
违法人协助司法机关逮捕逃犯,可以节约司法成本,因此这种行为应被视为立功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违法人协助司法机关逮捕的其他罪犯可能与他无关,也可能是他的同案犯。只要确实协助司法机关捕获罪犯,就应被视为立功表现。
在拘押期间,如果违法人目睹其他在押犯自杀、越狱或其他严重破坏监狱秩序的行为,并及时向看守人员报告,也属于立功表现。
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下,违法人舍生忘死地拯救他人,也属于立功表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9月印发的《人民法院量刑辅导意见(试行)》,自首情节可以减轻基准刑的40%以下,对于较轻的违法行为,可以减轻基准刑的40%以上或依法免除处罚。建功情节一般可减轻基准刑的20%以下,严重建功可减轻基准刑的20%-50%,严重建功且违法较轻的可减轻基准刑的50%以上或依法免除处罚。
建功情节的减轻幅度要小于自首情节。《意见》规定:“在相似情况下,对于具有自首情节的被告人,从宽幅度应适当大于具有建功情节的被告人。”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考虑到自首情节对每个违法分子来说机会平等,而建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到,而且自首比建功更能充分体现违法分子的悔罪情绪,因此对自首的规范和从宽幅度的把握要更大一些。
建功后的从宽处罚幅度要小于自首。然而,并非每个违法嫌疑人都能自首。对于那些既有严重建功情节又有自首情节的人,应减轻或免除处罚。在违法嫌疑人被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后,应委托专业刑事辩护律师。律师将在了解案情后,及时收集违法嫌疑人自首和建功的证据,并在审判阶段争取为违法嫌疑人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机会。
犯罪立功的分级,包括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一般立功指犯罪分子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等行为,重大立功则指犯罪分子揭发重大犯罪行为等。不同级别的立功在刑法中有不同的处理规定,重大立功可减轻或免除处罚,而一般立功则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同时,文章还强调了自首与
准立功与共同立功的含义及特点。准立功指的是因缺少某些立功要素而在特定条件下成立的行为形态,其积极意义和适用条件在于节约司法资源、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共同立功指多个已归案的犯罪分子共同实施有利于社会行为的情况,我国法律尚未明确其情形,但实践中确实存
立功的定义和条件。首先明确了立功必须是犯罪分子本人实施的行为,且必须查清具体犯罪事实及查证属实后才能认定为立功。接着列出了不应认定为立功的几种情况,包括亲友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最后对重大立功的认定及立功的处罚决定进行了说明。对于具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该《意见》规范了职务犯罪中立功的认定条件和程序,明确了立功认定要求“查证属实”,并排除不合法的立功因素。对于重大立功中“无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具体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