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违法人揭露另一方违法人的违法行为,属于立功表现。违法人之间通常了解彼此的违法行为。一旦违法人被捕,他们不仅会坦白自己的罪行,还会揭露检举其他违法行为,这是一种建功体现。
违法人提供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重要违法线索,例如证明违法行为的关键事实或相关证人等,也属于立功表现。
除了上述刑法规定的两种建功表现外,以下情况也应被视为立功:
违法人协助司法机关逮捕逃犯,可以节约司法成本,因此这种行为应被视为立功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违法人协助司法机关逮捕的其他罪犯可能与他无关,也可能是他的同案犯。只要确实协助司法机关捕获罪犯,就应被视为立功表现。
在拘押期间,如果违法人目睹其他在押犯自杀、越狱或其他严重破坏监狱秩序的行为,并及时向看守人员报告,也属于立功表现。
在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紧急情况下,违法人舍生忘死地拯救他人,也属于立功表现。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9月印发的《人民法院量刑辅导意见(试行)》,自首情节可以减轻基准刑的40%以下,对于较轻的违法行为,可以减轻基准刑的40%以上或依法免除处罚。建功情节一般可减轻基准刑的20%以下,严重建功可减轻基准刑的20%-50%,严重建功且违法较轻的可减轻基准刑的50%以上或依法免除处罚。
建功情节的减轻幅度要小于自首情节。《意见》规定:“在相似情况下,对于具有自首情节的被告人,从宽幅度应适当大于具有建功情节的被告人。”之所以如此规定,主要考虑到自首情节对每个违法分子来说机会平等,而建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到,而且自首比建功更能充分体现违法分子的悔罪情绪,因此对自首的规范和从宽幅度的把握要更大一些。
建功后的从宽处罚幅度要小于自首。然而,并非每个违法嫌疑人都能自首。对于那些既有严重建功情节又有自首情节的人,应减轻或免除处罚。在违法嫌疑人被讯问或采取强制措施后,应委托专业刑事辩护律师。律师将在了解案情后,及时收集违法嫌疑人自首和建功的证据,并在审判阶段争取为违法嫌疑人减轻或免除处罚的机会。
假立功的处罚措施。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伪造犯罪嫌疑人立功材料造成假立功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相关人员将受到刑事处罚。具体处罚措施包括徇私枉法罪和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刑罚,最高可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中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死刑执行时间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确定执行死刑后,会通知下级人民法院进行执行,并要求在七天内完成。但出现特定情形如判决错误、罪犯重大立功表现或怀孕等,应停止执行并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停止执行后,需按照法律规定处理。
刑法中的戴罪立功含义及其相关规定。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如能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提供重要线索等立功表现,可以获得从轻或减轻处罚的机会;同时,犯罪后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罪行的自首行为也能获得相应的从轻处罚。对于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
被判刑人确有悔改表现和重大立功表现的定义和要求。确有悔改表现包括认罪服法、遵守监规、积极参与学习和劳动等方面。重大立功表现包括检举犯罪、阻止犯罪活动、技术革新、抢险救灾等方面的突出表现,确有重大立功表现则包括更突出的贡献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