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观点认为,因为同案犯陈某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而不负刑事责任,所以张某的协助抓获行为不构成立功。
然而,笔者认为张某的协助抓获行为应当构成立功。以下是理由:
关于立功的具体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明确规定了协助司法机关抓捕其他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应当纳入立功范围,包括同案犯。根据该条文的具体内容,协助司法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只要达到即可,无需求定罪量刑。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第六条规定,被告人检举揭发或者协助抓获的人的行为即使构成犯罪,但因法定事由不追究刑事责任、不起诉、终止审理的,不影响对被告人立功表现的认定。结合刑事诉讼法,法定事由主要指的是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即使协助抓获的人不负刑事责任,仍然可以构成立功,不需要构成犯罪。虽然不负刑事责任的人不属于免予追究责任的情形,但是其实施行为的危害程度及犯罪外在形式与免予追究责任行为相同,因此认定张某构成立功符合司法解释的规定。
立功制度的目的不仅是为犯罪分子提供从轻或减轻的情节,促使其悔过自新,更有利于发现犯罪、抓捕犯罪分子并使其尽早受到惩罚,有效预防犯罪。
在本案中,被告人张某协助司法机关抓获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同案犯陈某,不仅表现出悔过的态度,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查清全部犯罪事实,预防陈某再次实施严重危害社会行为。因此,认定张某构成立功符合立功制度的初衷,方便司法实务操作,更重要的是鼓励更多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能够自愿协助抓获其他犯罪嫌疑人,有利于打击和惩罚犯罪行为。
刑法典中的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形式。一般立功包括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重大立功则包括检举重大犯罪行为、阻止重大犯罪活动等。立功的实质条件由司法解释认定,要求犯罪分子本人的行为。同时,《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意见》
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行政处罚不仅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还具有教育的作用。通过制裁行政违法行为,达到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目的。同时强调,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与教育相结合。对于不同年龄段和情况的违法行为人,应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关于立功认定的司法解释和立功条件的细节问题。通过解释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对于立功认定条件和要求的《意见》,深入解释了立功的条件、认定程序和要求,以及立功情节的处理方式。同时,明确了立功认定的限制和重大立功的认定标准,以及不能被认定为立功的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以下情况可以免除刑事责任:1、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不被认定为犯罪;2、犯罪已超过追诉时效期限;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4、根据刑法规定,只能由告诉人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告诉被撤回;5、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