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所指的立功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后揭发他人犯罪行为并查证属实,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以便侦破其他案件,以及其他对国家和社会有突出贡献的行为。
重大立功表现是指犯罪人在犯罪后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并查证属实,或者提供其他重大案件的重要线索以便侦破其他案件,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并协助司法机关抓获其他重大犯罪嫌疑人,以及其他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行为。
对于具有重大立功表现的犯罪人,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罚执行制度中的重大立功是指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作出的对国家和社会有重大贡献的行为,是“应当减刑”的根本性要件。最初,重大立功表现仅作为对有期徒刑犯减刑幅度予以例外宽大的一个条件。然而,1997年新修订的刑法将重大立功表现的适用范围扩展至管制犯、拘役犯等。
重大立功表现与立功表现的区别主要在于程度,即罪犯所为的有利于国家和社会行为的有益性程度不同。重大立功表现远远高于一般的立功表现,是一般犯罪分子所不能及的。例如,刑法中明确的重大立功表现之一是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或者检举监内外重大犯罪活动并经查证属实。重大立功表现的标准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4月6日发布的《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对量刑制度方面的“重大立功”认定标准。一般情况下,重大立功表现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罪或者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等情形。
关于重大立功表现是否必须以罪犯具备“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条件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重大立功表现与立功表现不同,罪犯应当减刑的首要条件必须是认真遵守监规、按受教育改造,因此仅有重大立功表现并不构成减刑的充分条件。另一种观点认为,具有法律规定的重大立功表现就能构成减刑的充分条件,并不必须以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我们支持后一种观点,因为重大立功表现的目的是调动罪犯加速改造的积极性,并起到教育激励其他罪犯积极改造的作用。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刑罚执行期间犯罪分子的立功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总之,立功即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行为。上述所列的各种立功表现是各自相对独立的,即罪犯只要作出其中一种即可认为具有立功表现并可以获得减刑奖励。
关于立功表现是否必须以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条件也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立功表现的前提是罪犯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另一种观点认为,立功表现并不必须以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为前提条件,只要罪犯在刑罚执行期间具有立功表现即可减刑。我们支持后一种观点,因为立功表现的关键在于罪犯的客观行为表现及其有效性,而不依赖于主观悔罪的态度。
刑法典中的立功分为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两种形式。一般立功包括检举、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重大立功则包括检举重大犯罪行为、阻止重大犯罪活动等。立功的实质条件由司法解释认定,要求犯罪分子本人的行为。同时,《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意见》
行政处罚的教育功能。行政处罚不仅是法律制裁的一种形式,还具有教育的作用。通过制裁行政违法行为,达到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目的。同时强调,行政处罚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与教育相结合。对于不同年龄段和情况的违法行为人,应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以达到教育的效果
关于立功认定的司法解释和立功条件的细节问题。通过解释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对于立功认定条件和要求的《意见》,深入解释了立功的条件、认定程序和要求,以及立功情节的处理方式。同时,明确了立功认定的限制和重大立功的认定标准,以及不能被认定为立功的情况。
不属于立功认定的情况和重大立功的认定。不属于立功的情形包括:犯罪分子揭发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揭发已失去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认识错误揭发他人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揭发超过追诉时效的犯罪以及检举揭发他人贿赂罪线索等。而重大立功则是指在刑法规定下,犯罪分子有重大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