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深刻认识职务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充分发挥刑罚的惩治和预防功能。在全面把握犯罪事实和量刑情节的基础上,严格依照刑法规定的条件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既要考虑从宽情节,又要考虑从严情节,确保刑罚与犯罪相当,刑罚执行方式与犯罪相当,避免不当适用缓刑、免予刑事处罚带来的消极影响。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职务犯罪分子一般不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
不具有上述不适用情形的职务犯罪分子,如果退缴赃款赃物并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条件,贪污、受贿犯罪分子可以适用缓刑;如果不需要判处刑罚,符合刑法规定第383条第1款第(3)项的情形,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对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超过三个月未还构成犯罪的情况,如果在一审宣判前已归还公款,且符合刑法规定的缓刑适用条件,可以适用缓刑;如果在案发前已归还且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人民法院在审理职务犯罪案件时,应注意听取检察机关、被告人、辩护人提出的量刑意见,分析案发前后的社会反映,必要时征求案件查办等机关的意见。对于情节恶劣、社会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案件,不得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
对于具有上述不适用情形之一,但根据全案事实和量刑情节,检察机关认为确有必要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并提出量刑建议的,应经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审理法院认为确有必要适用缓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应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贪污受贿犯罪中的死刑缓刑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贪污受贿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判处死缓后可减为无期徒刑,但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公共财物,主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缓刑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要想宣告缓刑,需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条件。在交通肇事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如果肇事者符合这些条件并进行积极赔偿,可被判处缓刑。附加刑仍需执行,并可能根据
司法局在判处犯罪分子缓刑方面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考虑宣告缓刑,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法院也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对犯罪分子进行限制。同时,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需执行
缓刑适用的前提条件。首先,犯罪分子需被判拘役或以下有期徒刑,且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其次,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需良好,推测适用缓刑不会再次危害社会。最后,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