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二百四十七条的规定,法庭在当庭宣告判决后应当在五日内送达判决书。对于定期宣告判决的情况,法庭应当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时间和地点,并传唤当事人以及通知公诉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判决宣告后,判决书应当立即送达。
根据法律规定,判决书应当送达给人民检察院、当事人、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此外,判决书还可以送达给被告人的近亲属。在判决生效后,除了上述送达对象,还应当将判决书送达给被告人所在单位或者原户籍地的公安派出所,或者被告单位的注册登记机关。
根据法律规定,被判缓刑的被告人所在单位是否应当被通知,法律并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定。因此,在判决生效后,法庭可以选择将判决书送达给被告人所在单位,也有可能选择将判决书送达给被告人原户籍地的公安派出所。具体的送达方式将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庭的判断来确定。
贪污受贿犯罪中的死刑缓刑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贪污受贿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判处死缓后可减为无期徒刑,但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公共财物,主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缓刑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要想宣告缓刑,需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条件。在交通肇事构成犯罪的情况下,如果肇事者符合这些条件并进行积极赔偿,可被判处缓刑。附加刑仍需执行,并可能根据
司法局在判处犯罪分子缓刑方面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以考虑宣告缓刑,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等。法院也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对犯罪分子进行限制。同时,如果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需执行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