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老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老年人由于与社会联系较少,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困难,加之生理上机能衰退,容易产生敏感多疑、顽固任性、自卑等性格特点。部分老年人由于精神衰弱、思想偏激,会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如收集垃圾、生活富裕却小偷小摸等,这些性格倾向和行为方式常成为其犯罪的诱因。
2. 社会地位的转变:老年人退休后,生活失去重心,产生空虚、无聊的心理,失去了以往的成就感,容易寻找其他方式实现自己的价值。伴随着退休没有了稳定的高收入,家庭地位下降,话语权和决定权被削弱,导致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团体中被边缘化,不再被尊为领导者,很多老人不能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容易产生压抑、逆反的心理。
3. 家庭结构变化和物质缺乏:老人寡居独居现象增多,很多老人还要独立抚养照顾幼小儿童,生存压力增大。收入的减少和社会保障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子女遗弃、虐待老人、不履行赡养义务的现象产生,导致很多老人生活贫困,走上犯罪道路或者进行报复性活动。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此外,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而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一般情况下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胁从犯的本质特征、不宜认定的情况、法律责任及其在认定时需注意的问题。协从犯是被他人威胁或诱骗参与犯罪,但不完全失去意志自由的人。根据刑法规定,对协从犯应减轻或免除处罚。同时需注意区分协从犯与紧急避险的情况,以及在共同犯罪中协从犯的作用可能发生的转化。
刑事案件在审判阶段立功的可能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犯罪嫌疑人在审判阶段表现出立功行为,法院可以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法律依据包括自首和揭发他人犯罪行为等。因此,在法院审判阶段,犯罪嫌疑人仍有机会通过立功表现影响自己的刑罚。
监狱减刑和假释的提请程序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目前程序缺少权力制衡,不符合公诉权启动审判权的理论。建议重构减刑假释程序,由检察机关统一行使减刑假释的提请权,将审理方式改为个案审理和公开开庭审理,并赋予罪犯相应的权利。法院裁定应送达检察院并接受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