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减刑权的运行模式存在许多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批判和否定,需要进行改革。减刑权的配置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讨论减刑权的配置问题,旨在为减刑权寻找更合适的承载机构,完善其运行方式,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此外,讨论减刑权的配置问题还有助于避免减刑权行使中的腐败现象,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因为权力的配置是建立在不信任的基础上的。
关于减刑权的归属问题,有学者认为减刑权属于审判权,应由法院行使;也有学者认为减刑权属于行刑权,应由行刑机关行使。然而,由于减刑发生在刑罚执行阶段,减刑的实质是对刑罚执行方式的变通,而不是对原刑事判决的修改,因此不属于审判的范畴,而更像是行刑的手段。因此,笔者认为减刑权属于行刑权的性质。此外,通过对减刑制度的价值和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只有将减刑权定义为行刑权,才能更好地实现减刑制度的初衷和目标。
解决了减刑权归属的核心问题后,下一步是如何以行刑机关为核心进行权力配置,即权力配置的形式问题。在法院内部设立专门的审判庭,专职负责减刑假释的审判工作,甚至吸收行刑官员作为人民陪审员,这些都是以减刑权属于审判权为理论依据的改革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无法彻底解决减刑中的问题,也无法实现减刑的最大刑罚效益。以行刑机关为核心的权力配置需要彻底打破现行的运作模式,可以借鉴国外立法例,建立专职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应以行刑机关人员为主,不仅包括监狱机关的领导,还应有经验丰富的狱政管理人员,同时还应吸纳法院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如心理学专家、矫正专家、法学学者和社会学学者等,负责审核和监督罪犯的日常表现和考核材料。委员会成员可以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决定是否减刑、减刑幅度以及减刑的撤销。
权力配置的设计必须考虑预防性基因,即监督权。减刑的监督权应当由检察院行使,检察院驻监所监督机构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以设立社会监督员,聘请相关专家,赋予其随时进入监所、会见罪犯、查阅减刑材料等权利,以促进监狱管理和减刑制度的公正和透明。
债权人提存公证的具体流程。申办提存公证需准备相关材料,包括法人或公民的身份证明、合同或文书、债务清偿或担保履行证明等。流程中需注意标的物处理、及时通知债权人和提存物归属问题。此外,还介绍了提存物权利消失和归国家所有的情况。
刑事案件判刑五年的减刑流程和规定。执行机关需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交减刑建议书,并组成合议庭审理。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的减刑案件由服刑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减刑申请需经过法定程序,包括审查材料、审理和裁定等。减刑裁定需及时送达给相关机关和罪犯本人。人民
个人申请工伤鉴定的归属问题及其与企业的区别。个人申请工伤鉴定应在事故发生后一年内进行,并自行承担结果。企业申请则必须在30天内。个人申报工伤被认定后,单位需承担相关费用;而单位申请后需承担社保基金支付的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此外,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
无期徒刑的减刑条件和限度。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如能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或立功等行为,可获得减刑。重大立功表现包括阻止他人犯罪、检举犯罪、发明创造、舍己救人和对抗自然灾害等。减刑后,实际执行刑期有限制,如无期徒刑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