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假释仅适用于已经执行一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且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且没有再犯罪危险的,方可申请假释。特殊情况下,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根据我国《刑法》第81条规定,特殊情况下,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司法解释明确了以下情况可被视为特殊情况:
罪犯在服刑期间有重大发明创造或突出的立功表现。
罪犯已经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并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再危害社会。
罪犯具备专门技能,有关单位急需使用。
罪犯家庭有特殊困难,需本人照顾,并由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提供证明。但对犯罪集团的首犯、惯犯和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除外。
为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对犯罪时未成年、在刑罚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且不再危害社会的罪犯,执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为满足政治斗争需要,适用假释对某些具有外国国籍或不属于大陆籍的罪犯。
其他特殊情况下,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
无期徒刑的执行机关、减刑和假释的规定、适用情况等相关内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将在监狱或其他指定场所执行刑罚,参加劳动、接受教育和改造。在执行期间,如果表现出悔改和立功行为,可以获得减刑。适用情况包括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罪和其他严重刑事犯罪、死刑缓期执行
假释制度的相关内容。假释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必须附加条件,且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刑的犯罪分子不得享受假释。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和实质条件包括执行一定时间的刑罚、表现悔改态度等。假释考验期限根据刑期不同而有所
剥夺政治权利日期的确定方式。对于判处死缓、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其政治权利从判决生效之日起剥夺;对于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起始日期与管制刑期相同;对于拘役、有期徒刑、死缓期满后剥夺政治权利的,从主刑执行完毕或假释之日起开始执行。
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建立该制度有助于国家掌握犯罪信息,制定和调整刑事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并保障犯罪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在这方面已有所进展,但仍需按照基本要求逐步推进,包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框架内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