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释是一种特定条件下的提前释放措施,其前提是受刑人必须执行一定期限的刑罚。只有在完成一定期限的刑罚后,才能对受刑人在服刑期间的表现进行评估,以决定是否予以假释。
通常情况下,受刑人被判处刑罚后,必须完全执行刑罚,只有在刑满之后才能获得释放。然而,如果受刑人在服刑期间表现出悔罪的迹象,表明其人身危险性已经减少,那么继续执行剩余刑罚就变得没有必要。因此,假释成为一种对受刑人的奖励措施。
假释的提前释放是有一定条件的,即受刑人在假释考验期内不能触犯法定的撤销假释事由。因此,虽然假释是一种释放形式,但与刑满释放完全不同。从形式上看,假释和刑满释放都是解除监禁,恢复受刑人的人身自由,但在性质上存在差异:刑满释放是因为刑罚执行完毕而释放,是一种无条件的释放,不存在再次执行的可能性。而假释是有条件的提前释放,仍然存在收监执行剩余刑罚的可能性。
贪污受贿犯罪中的死刑缓刑是否可以减刑的问题。根据我国法律规定,贪污受贿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判处死缓后可减为无期徒刑,但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犯罪主体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公共财物,主要特征是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假释期间犯新罪的处理原则。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撤销假释并对其新罪行作出判决,数罪并罚。假释期间的刑期不算执行过的刑期,而是与犯新罪的刑期合并执行。数罪并罚旨在全面处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判决根据罪行性质和情节进行,
假释的法律后果。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需遵守规定,如果没有再犯新罪、发现漏罪或违反监管规定,则视为原判刑罚执行完毕。若再犯新罪或违反规定,应撤销假释并进行相应处罚。此外,犯罪分子被假释后,附加刑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处罚仍须继续执行。摘要概括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