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罚运用 > 假释 > 假释期间需遵守哪些规定

假释期间需遵守哪些规定

时间:2023-11-07 浏览:2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2862
在很多时候,我们如果触犯国家法律,可能就会对相关的犯罪嫌疑人进行定罪处罚,如果犯罪情节比较轻,并且在监狱里面表现良好是可以申请假释的,那么在假释期间需要遵守哪些规定?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假释期间需遵守的规定

根据《刑法》第八十四条的规定,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在假释期间,犯罪分子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服从监督机关的监督。

二、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犯罪分子需要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定期向监督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在假释期间,犯罪分子需要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如果犯罪分子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必须事先报经监督机关的批准。

假释的考验期限

假释是一种附条件地提前释放犯罪分子的刑罚制度,其考验期限即是犯罪人在一定期限内需要遵守的条件。根据我国《刑法》第83条的规定,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剩余刑期,而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

根据《刑法》第84条的规定,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需要遵守以下规定:

1. 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罪分子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并服从监督。

2. 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犯罪分子需要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定期向监督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3. 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罪分子需要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4. 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如果犯罪分子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必须事先报经监督机关的批准。假释的考验期限应当从假释之日起计算。如果原判决附加有剥夺政治权利的,假释之日起执行剥夺政治权利。

假释的法律后果

根据《刑法》第85条和第86条的规定,假释的法律后果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 假释期间犯新罪的

如果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假释将被撤销,并根据《刑法》第71条的“先减后并”方法进行并罚。

2. 判决宣告前有未判决罪的

如果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判决宣告前还有其他未判决的罪行,假释将被撤销,并根据《刑法》第70条的“先并后减”方法进行并罚。

3. 违反假释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

如果被假释的犯罪人在假释考验期限内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关于假释监督管理的规定,尚未构成犯罪,应当依法撤销假释,并继续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4. 假释考验期满

如果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没有上述情况,假释考验期满后,将被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宣告。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建立犯罪人员犯罪记录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建立该制度有助于国家掌握犯罪信息,制定和调整刑事政策,维护社会秩序,并保障犯罪人员的合法权益。我国在这方面已有所进展,但仍需按照基本要求逐步推进,包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框架内工

  • 无期徒刑的假释条件和限制

    无期徒刑假释的相关条件和限制。法律依据上,犯罪分子需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的刑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并表现悔改态度等才能申请假释,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不受执行刑期限制。假释条件包括实际执行时间、监规遵守情况、悔改态度和是否再犯罪等。累犯及严重暴力犯罪不

  • 法律对假释的期限限制

    中国法律对假释期限的限制。对于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为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对于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则依照特定规定。同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进行假释,如罪犯有重大发明创造、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具备专门技能等。

  • 假释家属需要做什么

    假释相关的程序及要求。监狱会寄送意见书给派出所,家属需配合完成相关手续并盖章。未成年人罪犯、老年和身体残疾罪犯以及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减刑、假释有不同的规定和标准。满足假释条件的罪犯需由监狱管理部门向法院申请,法院将作出是否假释的裁定。

  • 假释制度及其适用条件
  • 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范围
  • 什么情况下应撤销假释申请书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