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要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才有可能获得假释。而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来说,需要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才有可能获得假释。
为了使假释制度具备必要的灵活性,《刑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在特殊情况下,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特殊情况包括以下情形:
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如果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那么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并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假释的撤销事由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
需要注意的是,获得假释需要执行原判刑罚的二分之一以上,但在司法实践中,很多人获得假释是因为他们具备专门技能,有关单位急需他们的服务。在申请假释时,相关部门和家属需要准备好相关证明材料,并经最高法院核准。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假释制度的相关内容。假释是一种刑罚执行制度,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必须附加条件,且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刑的犯罪分子不得享受假释。适用假释的刑期条件和实质条件包括执行一定时间的刑罚、表现悔改态度等。假释考验期限根据刑期不同而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