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法律规定,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的罪犯,符合假释条件时,监狱应根据考核结果向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假释建议书后的一个月内进行审核裁定,复杂案情或特殊情况下可延长一个月。假释裁定副本应抄送人民检察院。
1. 执行强制劳动改造的监狱向所在地中级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并提交以下材料:
(1) 罪犯评审鉴定表;
(2) 罪犯奖惩表;
(3) 终审法院判决书和裁定书;
(4) 历年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5) 罪犯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具体材料;
(6) 未成年或老残(自伤自残除外)的相关材料。
2. 监狱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收到监狱的假释建议书后,审查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齐备、程序是否合法。
3. 人民法院在审查案件材料后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裁定予以假释。
1. 假释是附条件的提前释放,对犯罪人的改造形式是将其置于监狱或劳改场所外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进行改造,因此必须加强对假释犯的监督。
2.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假释的监督工作主要由假释犯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承担。在假释考验期内,公安机关监视其行为,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政策法律教育,促使犯罪人认真改造思想,努力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中国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需执行一部分刑罚后,方可适用假释,且需满足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司法程
假释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对于犯罪分子适用的法律条件。假释的对象需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狱规定、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态度。同时,需要已执行一部分刑罚,并符合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对于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或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