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能够假释
时间:2023-12-18 浏览:14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那么,假释在什么时候能够出现?下面就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相关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假释的法律条件
一、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根据刑法规定,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罪犯,由于其在监狱之外执行刑罚,假释无意义。对于被判拘役的罪犯,由于刑期较短,适用假释意义不大。而死刑缓期执行属于死刑的一种形式,不适用假释。因此,假释仅适用于刑期较长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二、执行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
获得假释的犯罪分子必须执行一定的刑期。对于被判有期徒刑的罪犯,必须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对于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必须执行十年以上。只有经过一定刑期的教育改造,才能准确评估其悔改表现,并判断其是否再次危害社会。这一要求旨在维护人民法院判决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
三、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并确有悔改表现
获得假释的犯罪分子必须认真遵守监狱规章制度,并接受教育改造。认真遵守监规要求犯罪分子在入监后表现良好,认罪服法,积极参加劳动并完成生产任务,积极参加政治、文化和技术学习。确有悔改表现要求犯罪分子彻底改变自己的世界观,不再犯罪,不会再次危害社会。
特殊情况下的假释
刑法规定,在特殊情况下,如国家政治、国防、外交等方面的特殊需要,最高人民法院可以核准假释,而不受上述条件的限制。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法律能够适应特殊情况下的实际需要。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
哪些人不具有辩护人资格,不得担任辩护人的情形是什么
哪些人不具备担任辩护人的资格,包括正在被执行刑罚或处于缓刑、假释考验期间的人,被依法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等。此外,人民法院等相关机构的现职人员、人民陪审员、与案件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外国人或无国籍人也不得担任辩护人
-
行贿数额大小判刑
不同数额的贪污或受贿行为的判刑标准。根据刑法规定,贪污或受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在30万以上和更多的都属于犯罪金额较大情形。刑期视金额大小而定,并可能伴随罚金或没收财产。特别严重的犯罪可被判处死刑或死刑缓期执行,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
法律对假释的期限限制
中国法律对假释期限的限制。对于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为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对于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则依照特定规定。同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进行假释,如罪犯有重大发明创造、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具备专门技能等。
-
假释家属需要做什么
-
假释制度及其适用条件
-
假释的法律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