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经济犯罪罪犯和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经济犯罪罪犯可以申请假释。假释是一种有条件地提前释放罪犯的制度,同时,国家保留对罪犯继续执行未满刑期的可能性。因此,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
经济犯罪罪犯必须认真遵守监狱规章制度,并接受教育改造。同时,罪犯必须表现出真正的悔改,并且假释后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这是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罪犯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才能被认为“确有悔改表现”:承认犯罪并服从法律;遵守罪犯改造行为规范和监狱纪律;积极参加政治、文化、技术学习;积极参加劳动,爱护公物,并完成劳动任务。
“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指的是罪犯在劳动改造期间表现良好,真正悔改,并且不再有重新犯罪的可能性。此外,对于老弱病残并丧失作案能力的罪犯,也适用假释。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首先,对于未成年犯的假释,可以相对宽松地依法放宽标准,以贯彻对未成年犯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其次,对于罪行严重、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以及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主犯和惯犯的假释,需要特别慎重,严格掌握他们的改造表现,并考虑原判情况。
根据我国《刑法》第八十一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经济犯罪罪犯,如果执行原判刑期超过二分之一,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经济犯罪罪犯,如果实际执行刑期超过十三年,并且在监狱中认真遵守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真正表现出悔改,并且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可以申请假释。如果存在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经济犯罪罪犯,不得申请假释。在决定假释时,还需要考虑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附加刑对减刑的影响,以及监狱在执行减刑、假释过程中的流程和细节。监狱在考虑对罪犯进行减刑或假释时,必须遵守一系列程序,包括分监区警察会议、监区长办公会审核、刑罚执行部门审查、减刑假释评审委员会评审等。最终,监狱长办公会审议决定减刑假释的建议,并由法院
哪些罪犯不适用缓刑和死缓能否减为有期徒刑的问题。对于未成年、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的罪犯,符合一定条件可以适用假释。死缓减为有期徒刑后,符合条件的罪犯也可以假释。但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减刑,假释考验期也不能缩短。同时,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方可考虑假释。
中国假释的法律条件和程序。假释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有悔改表现。犯罪分子需执行一部分刑罚后,方可适用假释,且需满足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释。司法程
假释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对于犯罪分子适用的法律条件。假释的对象需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遵守监狱规定、接受教育改造并表现出悔改态度。同时,需要已执行一部分刑罚,并符合法定的刑罚执行时间条件。对于累犯及因暴力性犯罪被判有期徒刑或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