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第81条的规定,适用假释必须符合以下法定条件:
并非所有罪犯都有资格适用假释。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才可以申请假释。其他刑罚的犯罪分子不符合适用假释的条件。
适用假释的实质条件或关键条件是犯罪分子必须认真遵守监视,接受教育改造,并且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会再对社会造成危害。具体来说:
此外,如果犯罪分子是老弱病残并且失去作案能力,也符合不再危害社会的条件。
根据司法解释,对于未成年犯的假释,可以适度放宽标准,以贯彻对其教育、感化和挽救的方针。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主犯和惯犯的假释,主要根据他们的改造表现,并且要考虑原判情况,应当特别慎重。
假释只适用于已经执行了一部分刑罚的犯罪分子。根据我国《刑法》第81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已经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必须已经实际执行了十年以上,才可以申请假释。对于将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罪犯,仍然要按照原判无期徒刑实际执行了十年以上才能申请假释。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适用假释,起始时间应该从羁押之日起计算。
为了保持假释制度的灵活性,我国《刑法》第81条还规定,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刑期执行时间的限制。特殊情况包括以下情形:
不能适用假释的情况包括:
此外,根据刑法第82条的规定,适用假释必须经过严格的司法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犯罪人申请假释后,执行机关必须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对符合假释条件的犯罪人做出裁定。
监狱机关执行国家刑罚的程序和职责,包括收监、减刑、假释等方面的内容。监狱负责监管和改造罪犯,对交付执行的罪犯进行身体检查,并严格检查其人身和携带物品。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减刑,符合法律条件可以申请假释。整个刑罚执行过程遵循严格的程序,以确保公正
根据《刑法》第七十六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一)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没有出现《刑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即没有再犯新罪或者发现漏罪,或者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三)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被假释
在假释考验期内,被假释的犯罪分子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应当依照法定程序撤销假释,收监执行未执行完毕的刑罚。刑法第86条作了明确规定,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应当撤销假释的情形和撤销假释后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