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量假释是指根据犯罪分子的表现和犯罪情况,由相关机关或个人决定是否提前释放犯罪分子的一种假释形式。在我国,裁量完全假释是主要的假释方式,因为它能够充分发挥假释的“促进犯人改过自新”功能。
法定假释是指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犯罪分子进行提前释放的一种假释形式。为了减小裁量假释和法定假释各自的弊端,我们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法定部分假释。这样做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假释的“建立犯人再社会化桥梁”的功能,还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二者的弊端。
法定部分假释并不考虑犯人的人身危险性,但为了减少可能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的危险,我们认为法定部分假释适用于已执行原判刑罚7/8的犯人,而无期徒刑犯则不适用法定部分假释。这是因为对于不符合裁量假释条件的犯人,如果刑期届满后一律释放,由于没有经过过渡性阶段,他们很容易再次犯罪。因此,在刑期届满前安排法定部分假释对于减小再犯可能性非常有益。
显然,法定部分假释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犯人改过自新,而是为了解决刑满释放的弊端,并为犯人安排一个再社会化的过渡性阶段。
无期徒刑的执行和改造过程。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需在监狱等机构执行刑罚,并参加劳动、接受教育改造。符合一定条件的犯罪分子可获得减刑或假释,但累犯和因暴力犯罪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这一规定。
哪些人不具备担任辩护人的资格,包括正在被执行刑罚或处于缓刑、假释考验期间的人,被依法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的人,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等。此外,人民法院等相关机构的现职人员、人民陪审员、与案件审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人、外国人或无国籍人也不得担任辩护人
不同数额的贪污或受贿行为的判刑标准。根据刑法规定,贪污或受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在30万以上和更多的都属于犯罪金额较大情形。刑期视金额大小而定,并可能伴随罚金或没收财产。特别严重的犯罪可被判处死刑或死刑缓期执行,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中国法律对假释期限的限制。对于被判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为未执行完毕的刑期;对于被判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假释考验期限则依照特定规定。同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受执行刑期的限制进行假释,如罪犯有重大发明创造、基本丧失活动能力、具备专门技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