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与发现漏罪的量刑处罚没有作区分。现行规定只是笼统地依照刑法第六十九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然而,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宣告缓刑前羁押的时间如何折抵刑期并没有具体规定。是按照刑法第七十条的“先并后减”原则折抵,还是按照刑法第七十一条的“先减后并”原则折抵都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对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与发现漏罪的量刑处罚可以参考借鉴假释犯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与发现漏罪的量刑处罚规定来处理。假释犯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依照刑法第七十一条的规定处罚,发现漏罪的依照刑法第七十条的规定处罚。因为罪犯在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比发现漏罪性质更严重,社会危害性更大,而刑法理论上,第七十一条规定的“先减后并”原则相对也是比第七十条规定的“先并后减”原则要重的处罚方式,对被告人更不利。同理,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也比发现漏罪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性质更严重,理应受到更重的处罚或者按照更重的处罚方式来处罚。因此,对罪犯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如先期被羁押需折抵刑期的,理应按照“先减后并”的原则处罚,发现漏罪的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处罚。
(二)在缓刑、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对新犯之罪是否应从重处罚没有具体规定。我国刑法并没有规定对缓刑、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新犯之罪应如何处罚。对于罪犯在缓刑、假释考验期内故意又犯新罪的情况,应予以从重处罚。因为在缓刑、假释考验期内故意犯新罪表明罪犯本身主观恶性大,没有悔改表现,应予以从重处罚。然而,对于缓刑、假释考验期内过失犯新罪的情况,应有所区别,不能以此来从重处罚。
(三)在缓刑、假释考验期内犯新罪的,对新犯之罪是否可以再适用缓刑、假释没有规定。对于在缓刑、假释考验期内故意又犯新罪的罪犯,其没有悔改表现,再危害社会的可能性大,丧失了适用缓刑、假释的前提条件,对新犯之罪不应再适用缓刑、假释,这一点应予明确规定下来。
监狱机关执行国家刑罚的程序和职责,包括收监、减刑、假释等方面的内容。监狱负责监管和改造罪犯,对交付执行的罪犯进行身体检查,并严格检查其人身和携带物品。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良好可以减刑,符合法律条件可以申请假释。整个刑罚执行过程遵循严格的程序,以确保公正
缓刑期间再次犯罪不算累犯,缓刑考验期满意味着原判的刑罚不再执行。根据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在五年内再次犯罪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被称为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犯罪和未满十八周岁的人除外。对于被假释的犯罪分子,累犯的期限从假
假释是我国教育改造犯罪分子,促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的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假释的意思是针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因为其在刑罚执行的过程中确实有认罪悔罪表现,不致于再危害社会的,在执行一段时间的刑罚后,附有一定条件的将其提前释放的一种制度
根据刑法第82条规定,对于犯罪人假释的,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假释条件的,裁定予以假释。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这一特点决定了假释不适用于被判处其他刑罚的犯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