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犯罪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具有智能型的特征,行为人通常具备相当程度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甚至可能是专家。然而,这并不能说明计算机犯罪的主体是一种特殊主体。
在刑法通行理论上,特殊主体通常要求行为人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同时还要求行为人具备法定的特殊身份。这种特殊身份的要求主要有两个目的:
特殊身份的有无可以限制某些犯罪主体及犯罪成立的范围,以区分罪与非罪,确保对某些危害行为的刑事追究准确合理。
特殊身份的有无可以区分危害程度不同的犯罪的轻重罪责,以加重对某些具备特殊身份的犯罪人及其特定犯罪行为的打击,并使刑罚的适用与刑事责任程度相适应。同时,对某些因具备特殊身份而使其行为危害程度较小的犯罪分子和犯罪行为从宽处罚,做到宽严相济。
然而,将计算机犯罪的主体归纳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特殊主体,将无法实现上述刑罚目的。一方面,如果以专业知识的有无来确定计算机犯罪成立与否,将导致大量的计算机犯罪行为无法得到应有的惩治,导致有罪不罚。另一方面,以专业知识的有无或强弱来确定同一故意犯罪行为的罪责轻重,则不易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同时,确定专业知识强弱的标准也是一个难题,容易导致量刑操作的复杂化,从而产生随意性。
刑法学界的通论认为,特殊身份可能是因自然赋予而形成(即自然身份),也可能是基于法律赋予而形成(即法定身份),如军人、司法工作人员等。然而,行为人熟悉、精通某一方面的知识既不能构成自然身份,也不能构成法定身份,因此此类行为人并不具备特殊身份,计算机犯罪的主体应当是一般主体,这是毫无疑问的。
间谍罪的管辖机关及其职权,包括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责和管辖范围。间谍罪的认定要素包括针对国家安全的危害行为、区分间谍分子和非间谍分子以及完成间谍任务的行为。对于接受间谍组织任务后进行其他犯罪的情况,存在不同观点。
间谍罪的量刑标准,包括相关法律规定中的有期徒刑和附加刑如死刑的应用情境。对于自首或有立功表现的间谍犯罪分子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境外受威胁或诱骗参加敌对组织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活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不追究。在认定间谍罪时,需满足针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等标
我国法律对于明知他人犯罪而帮助的行为的认定。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包括行为人必须是二人以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和犯罪故意。共同犯罪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和教唆犯,并根据各自在犯罪中的作用进行不同处罚。
吸毒与危害国家安全罪之间的关系,指出两者没有直接联系。危害国家安全罪涉及国家安全的多个方面,包括国家主权、政治制度、社会制度等的完整性和安全。犯罪主体可以是公民或机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包括背叛、分裂国家等,严重者可判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