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危害国家安全罪 > 犯罪分子没有财产可执行该怎么做

犯罪分子没有财产可执行该怎么做

时间:2024-12-15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3559
从司法实践情况来看,造成没收财产刑执行难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犯罪分子确实没有财产的;二是犯罪分子或其他人员为了避免财产被没收而转移、隐匿、变卖、毁坏财产的;三是财产是犯罪分子和其家庭成员共同所有,难以分出哪些应属于犯罪分子所有的。对于第三个方面的问题,虽然解决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根据民事法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还是可以解决的,而对于上述第一、二两个方面的问题,不通过重新立法则很难得到妥善处理。因此,以下就该两方面的问题在立法上如何解决进行探讨。

关于犯罪分子确实没有财产可执行没收的问题

一、犯罪分子财产没收刑适用情况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分子的财产没收刑适用情况可以分为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在犯罪分子被判处主刑的同时,必须并处没收财产。例如,对于犯绑架罪被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的规定,必须并处没收财产。第二种情形是在犯罪分子被判处主刑的同时,可以或者必须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例如,对于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可以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第三种情形是在犯罪分子被判处主刑的同时,可以并处没收财产。例如,对于犯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分子,根据刑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在判处主刑的同时,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二、犯罪分子无财产可执行没收的问题

对于第一种情形,无论犯罪分子个人有无财产,根据刑法的规定都必须被判处没收财产。这种情形可能导致确实没有财产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没收财产刑,但却无法执行判决,严重损害判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种状况不利于树立法律和判决的权威与地位,也给人造成一种法律专断、不人道的不良印象,从而导致刑罚目的的失败。

三、解决问题的立法修改方案

为了解决犯罪分子确实没有财产可执行没收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通过立法修改来解决。具体方案可以有两个。一是采用第二种情形的立法模式,将没收财产刑与罚金刑选处。二是在立法中专门规定:对于刑法分则规定必须判处没收财产而本人确无财产的犯罪分子不判处没收财产。为了避免这一规定造成有财产的犯罪分子在判决之前故意转移、隐匿、变卖、毁坏财产以及被判处没收财产并被执行的犯罪分子甚至民众产生“判决不公平”的抵触心理,还可规定对确无财产而不判处没收财产的犯罪分子在刑满释放后向公众和社会提供若干时间的公益劳动。为了更彻底解决问题,我们认为上述第二种方案是首选方案。虽然第一种方案暂时解决了犯罪分子当前确无财产可执行的难题,但实际上犯罪分子也无财产可交纳罚金,因此只是将问题推迟到了将来解决。而罚金刑在目前同样存在着执行难的问题,因此有学者提出通过易科自由刑或公益劳动等方式解决。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认为上述第二种方案对问题解决得更彻底一些,因此应当是首选方案。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犯罪分子财产的没收与债务偿还

    犯罪分子财产的没收与债务偿还的问题。在没收财产前,若存在犯罪分子的正当债务,债权人可向法院提出申请。法院会保护正当债权人的权益,审查属实后,用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但债务必须在财产查封前产生,且是正当债务,同时债权人必须提出请求。

  • 刑法对没收财产的规定

    刑法中关于没收财产的规定。没收财产是对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进行没收,同时保留犯罪分子及其家属必需的生活费用,并严禁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的财产。没收财产的方式包括选科式和并科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用。文章还强调了保留必需生活费用的重要性

  • 没收财产的适用对象及其范围

    没收财产作为一种财产刑的适用对象及其范围。适用于危害国家安全罪等犯罪行为,旨在惩罚犯罪并防止其利用财产继续犯罪。没收财产的范围包括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但需严格区分犯罪分子及其家属的财产。若没收全部财产,应保留犯罪分子及其家属必需的生活

  • 没收个人财产的执行时间

    《刑法》中关于没收个人财产的执行时间、范围和性质。根据法律规定,没收财产的执行时间是在发出裁定后的十五天内。在判决没收财产时,应保留犯罪分子及其家属的必需生活费用,并不得没收属于犯罪分子家属所有或应有的财产。同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是指犯罪分子个人合法

  •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认定
  • 挪用公款罪的量刑幅度及处罚方法
  • 叛逃罪的构成要件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