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叛逃罪司法解释
时间:2024-08-02 浏览:1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众所周知,军人叛逃罪,是指军职人员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行为。那大家知不知道军人叛逃罪司法解释是怎样的呢?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军人叛逃罪司法解释的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对大家有所帮助。
军人叛逃罪的司法解释
一、军人叛逃的定义
根据《刑法》第四百三十条规定,军人叛逃罪是指军人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逃往境外或者在境外叛逃,从而危害国家军事利益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将会受到更严厉的刑罚。如果是驾驶航空器或舰船叛逃,或者行为具有特别严重情节,将会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军人叛逃罪的相关说明
1. 叛逃的定义:叛逃是指军人从国内逃往国外或境外不归,或者逃往外国驻华使、领馆,而言行或申请政治避难反对宪法所确立的四项基本原则。只要触犯我国刑律,为了逃避制裁而逃往国外或境外,即视为叛逃。2. 情节严重的定义:情节严重主要指指挥人员或其他负有重要职责的人员叛逃,携带军事秘密叛逃,引诱、煽动、组织他人叛逃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指胁迫他人叛逃,策动多人或指挥人员叛逃,携带重要或大量军事秘密叛逃,以及叛逃后进行严重危害国防安全活动等。3. 军人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的区别:军人叛逃罪与投敌叛变罪在投向境外的敌国、敌对组织以及在境外投向敌国、敌对组织方面相似。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侵害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客体是军事利益,直接客体是出境军人和军人出境的管理活动,而后者的客体是国家安全;客观方面不同,后者必须投向敌国、境内外的敌对组织,而前者必须是叛逃往境外的非敌对国家、组织;主体不同,前者必须是军人,后者既包括军人,又包括非军人;主观方面不同,军人叛逃罪必须明知逃往的国家、地区为非敌对国家、地区,而投敌叛变罪必须明知是敌国或境内外的敌对组织。
三、构成要件
1. 客体要件:军人叛逃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安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2. 客观要件:军人叛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军人在履行公务期间擅离岗位、叛逃境外或在境外叛逃的行为。3. 主体要件:军人叛逃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指的是在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国家机关中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军人叛逃构成军人违反职责罪)。4. 主观要件:军人叛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叛逃行为会对国家安全产生危害,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腰椎骨折的法律鉴定和赔偿标准
腰椎骨折的法律鉴定和赔偿标准。腰椎骨折属于轻伤二级,根据法律规定,犯罪者将受到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的处罚。赔偿方面,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等多项费用,若造成伤残还需支付残疾赔偿金等额外费用。具体赔偿标准可参照相关司法解释。
-
非法集资的刑事判决规定
非法集资的刑事判决规定和相关司法解释。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会被处以有期徒刑、拘役和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还会有更严厉的处罚。司法解释详细解释了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并规定了集资诈骗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为集资诈
-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认定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的认定问题,重点阐述了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与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教唆犯的区别,并详细说明了处罚原则及犯罪主体的相关规定。犯罪行为的认定不仅依据是否造成危害结果,还需查明行为目的和秘密谋划活动。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可能成为犯罪主体
-
挪用公款罪的量刑幅度及处罚方法
挪用公款罪的量刑幅度及处罚方法。根据刑法第384条第1款,挪用公款罪的行为包括利用个人职务挪用公款从事非法活动或用于营利活动以及数额巨大未归还等。针对不同程度的犯罪行为,法律规定了有期徒刑、拘役或无期徒刑等不同的刑罚,旨在保护公共财产所有权和维护国家
-
叛逃罪的构成要件
-
抽逃出资罪量刑标准2024最新规定
-
职务犯罪在押犯人如何假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