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罪名 > 危害国家安全罪 > 刑事诉讼有哪些原则

刑事诉讼有哪些原则

时间:2024-05-06 浏览:2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3663
我们知道刑事诉讼原则是知道刑事诉讼活动的指导思想,刑事诉讼的每一个阶段和环节都必须遵守的原则。刑事诉讼原则在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为您一一解答。

侦查、检察、审判权的行使

根据法律规定,侦查、检察、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属性,只能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专门机关依法行使。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机关、团体和个人都无权行使这些权力。

侦查权

侦查权是指公安机关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的权力。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对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可以依法行使公安机关所享有的侦查、拘留、预审和执行逮捕的权力;监狱对于监狱内发生的刑事案件可以行使侦查权;对于军队内部发生的刑事案件,军队保卫部门也可以行使侦查权。

检察权

检察权是指人民检察院负责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的权力。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享有法律监督权,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活动、法院的审判活动和执行机关的执行活动进行法律监督。检察机关有权对其直接受理的案件进行侦查,有权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

审判权

审判权是指人民法院负责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权力。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对于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根据法律规定作出裁判。

依法行使侦查、检察、审判权的基本原则是专门机关依法行使,不得相互代替和混淆。公安机关负责对大多数刑事案件的侦查,人民检察院负责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和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对刑事案件进行审理。这些机关在行使职权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和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严格遵守法律程序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必须严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这一规定确立了严格遵守法律程序的原则。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和规则,更不得侵害各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

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发现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判有违反公开审判规定、违反回避制度、剥夺或限制当事人法定诉讼权利、审判组织不合法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违法情形的,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这一规定确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原则。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基本含义是:

  1.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进行的刑事诉讼活动加以干涉。
  2.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独立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得实施违反法律程序和规则的行为。
  3.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过程中,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并向其报告工作。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

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对于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在讯问和审判时,可以通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查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的基本含义是:

  1. 诉讼权利是诉讼参与人享有的法定权利,法律予以保护,公安司法机关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剥夺。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保障诉讼参与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对于刑事诉讼中妨碍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各种行为,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采取措施予以制止。
  2. 诉讼参与人在其诉讼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采用法律手段依法保护自己的诉讼权利,如控告或请求公安司法机关予以制止,有关机关对于侵犯公民诉讼权利的行为应当认真查处。
  3. 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得到保护,并不意味着诉讼参与人可以放弃其应承担的诉讼义务。公安司法机关有义务保障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也有权力要求诉讼参与人履行相应的诉讼义务,否则,刑事诉讼就无法顺利进行。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法规定,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具体情形包括:

  1.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根据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
  2.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3.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4. 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6.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对于上述法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根据具体情形,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法律的公正和公正审判的实现。

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本法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这一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于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外交特权与豁免权的适用范围和解决方式

根据国际惯例,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包括外国驻中国使馆的外交代表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来中国访问的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及其他同等身份的官员、途经中国的外国驻第三国的外交代表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持有中国外交签证或外交护照来中国的外交官员以及经中国政府同意给予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其他外国人。

对于上述人员在中国犯罪的情况,我国法律不予刑事管辖,而是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解决方式可以是建议派遣国将其召回,依法予以处理;或者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令其限期出境;或者由我国政府宣布将其驱逐出境。

刑事诉讼中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和互相制约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7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分工负责的含义是,各机关在刑事诉讼中按照法律规定各负其责,各尽其职。公安机关负责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执行逮捕和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准逮捕、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和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互相配合的含义是,各机关应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互相支持和合作,互相协调,使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衔接,共同完成揭露犯罪、证实犯罪、惩罚犯罪的任务,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互相制约的含义是,各机关应当互相监督、互相约束,防止错误的发生并及时纠正,正确执行法律。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是刑事诉讼中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原则。其中,分工负责是前提,配合和制约是保证三机关依法行使职权、顺利进行刑事诉讼的保障。贯彻这一原则有利于保证案件的正确处理,使法律得到准确有效的执行。

人民检察院对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包括: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有权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在刑事诉讼中,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的立案侦查、法院的审判和执行机关的执行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在立案阶段可以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对于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在审查批准逮捕工作中,如果发现公安机关侦查活动有违法情况,应当通知公安机关予以纠正。在审查起诉阶段,人民检察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必需的证据材料,对于需要补充侦查的案件,可以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也可以自行补充侦查。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在审判阶段,人民检察院在代表国家提起公诉的同时,监督法庭审理活动,发现审理案件违反法律规定的诉讼程序,有权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此外,人民检察院还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进行监督。如果发现违法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

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

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对于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提供翻译。在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审讯,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公告和其他文件。

这一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

  1. 各民族公民,无论是当事人、辩护人、证人还是鉴定人,都有权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陈述、辩论,并有权使用本民族文字书写有关诉讼文书。
  2. 在少数民族聚居或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应当使用当地通用的语言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并用当地通用的文字发布判决书、公告和其他文件。
  3. 对于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公安机关、检察院和法院有义务为其指派或聘请翻译人员进行翻译。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查明案件事实,适用刑法定罪量刑。为保证诉讼过程的正确顺利进行,保障诉讼参与人特别是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法律应保障各诉讼参与人有权了解与自己有关的诉讼活动的内容,保障被告有权知道自己所受指控,并在诉讼过程中发表意见和进行辩护。如果不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诉讼参与人就很难了解案情,无法有效行使诉讼权利。

刑事司法协助的原则和内容

刑事诉讼法第17条规定,根据我国与外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或按照互惠原则,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可以互相请求刑事司法协助。刑事司法协助是指我国司法机关与外国司法机关根据相互缔结的条约或协定、我国参加的载有司法协助内容的国际条约以及互惠原则,互相协助,代为进行某些刑事诉讼行为的活动。

刑事司法协助的原则包括:

  1. 刑事司法协助的主体是我国司法机关和外国司法机关,包括双方法院和检察机关。我国公安机关与外国警察机关的协作通常通过国际刑警组织进行。
  2. 刑事司法协助的法律依据包括我国与外国缔结的条约或协定、我国参加的载有司法协助内容的国际条约以及国际公认的互惠原则。
  3. 刑事司法协助的内容主要包括代为送达文书、代为调查取证、互相委托进行鉴定、勘验、检查、搜查和扣押、互相代为通知证人、鉴定人出庭,互相移交物证、书证等证据。此外,刑事司法协助还包括引渡。

刑事司法协助的实施有利于贯彻民族平等原则,保护各民族公民在刑事诉讼中的平等权利,促进民族团结和合作,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为其他刑事诉讼原则的实现提供保障,加强对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法官判缓刑所需的批准程序

    法官判缓刑所需的批准程序。合议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审理刑事案件后,会根据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进行评议,并分别作出有罪、无罪或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在缓刑判决时,最终判决由合议庭做出。

  • 刑事二审上诉案件开庭审理时间

    刑事二审上诉案件的开庭审理时间,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未具体规定审理期限。二审法院应在两个月内审结案件,但特定案件可经批准延长。审理期限的灵活规定旨在确保案件的公正处理,同时也考虑到案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情况。

  • 刑事诉讼中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

    刑事诉讼中侦查羁押期限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两个月,复杂案件可延长一个月。对于特殊案件,如发生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的重大复杂案件、重大的犯罪集团案件、流窜作案的重大复杂案件以及犯罪涉及面广、取证困难的重大复杂案件,经过批准,可以延长

  • 死亡保险合同中的自杀条款

    死亡保险合同中关于自杀条款的细节。通常,保险合同保障的是因外部因素导致的死亡,自杀属于被保险人自愿行为,不属于保险事故的不确定性范围。若被保险人在签订合同时已有自杀意图,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但合同签订后满两年后发生的自杀行为,符合保险事故的

  • 刑法对于背叛国家罪的规定
  • 间谍罪的分类及认定
  • 背叛国家罪的性质和定义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