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犯罪主体有个人和单位两种,两者的区别是个人是指自然人,而单位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如果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就应当负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单位犯罪的情况下,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如果本法分则和其他法律有另外的规定,就依照规定执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对于这种罪行,可以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可以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如果单位犯了上述罪行,就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前述规定进行处罚。
1、单位故意犯罪的认定标准
对于单位是否属实,首先应当进行调查核实。对于经工商部门审批登记注册的公司,如果确有证据证明实际为特定个人出资、特定个人从事经营管理活动,并且主要利益归属于该特定个人,就应当按照刑法上的个人论来处理。对于单位犯罪的意志,应当把握两个特征:一是犯罪意志的整体性。如果单位中的一般工作人员未经领导认可或默许,擅自谋取本单位的非法利益,就应当作为个人犯罪进行处理;二是非法利益归属的团体性。
2、单位分支机构等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不能因为单位的分支机构、内设机构或部门没有可供罚金的财产,就不认定其为单位犯罪。
3、几种特殊对象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1)个人承包企业:个人承包企业能否成为刑法上的单位,应根据发包单位在被承包企业中是否有资产投入来判断。如果有资产投入,就可以认定其为单位犯罪的主体;反之,则应认定为个人犯罪。
(2)名为集体、实为个人的单位:对于这种情况,应当认定为个人犯罪。
(3)境外公司、企业或组织:境外公司、企业或组织能否认定为单位犯罪,关键在于是否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其存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果能够证明其真实、合法,就可以认定其为单位犯罪;反之,则应认定为个人犯罪。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条件,以及确定通关走私行为的依据。行为人通过假出口、假结转或利用虚假单证骗取海关核销,导致保税货物脱离海关监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情节严重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不可抗力导致的保税货物脱离监管不认定为走私犯罪。同时,文章还区分了
电影投资中的欺诈行为及法律应对措施。文章介绍了确认被骗事实并保留证据的方法,同时列举了电影投资中常见的欺诈手法,包括网络小程序欺诈、股票群骗局、联合出品公司欺诈和社交软件三方骗局。文章还引用了《刑法》的相关规定,对欺诈行为进行了法律上的惩处说明。
诱导投资是否构成诈骗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刑法规定,利用虚假信息和数据诱导他人投资是诈骗行为,涉及诈骗罪的法律规定。诈骗罪侵犯的是公私财物所有权,要求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文章还介绍了诈骗罪的其他特征,如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等。
诈骗罪与电信诈骗之间的区别及网络诈骗的举报方式。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罪名,而电信诈骗是诈骗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遭遇网络诈骗时,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尽可能多地留存证据,同时向举报中心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打款记录、聊天记录、通话录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