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造谣诽谤罪可以要求赔偿吗
时间:2024-01-18 浏览:18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恶意造谣诽谤罪的赔偿要求
依据我国法律规定,恶意造谣构成诽谤罪的后果严重的情况下,被害人有权要求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侮辱罪和诽谤罪是指以暴力或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对于构成诽谤罪的情况,被害人可以要求损害赔偿,其中包括要求侵权人赔偿精神损失费用。
恶意造谣诽谤罪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恶意造谣构成诽谤罪的情况下,被害人有权要求赔偿。该条款规定了对于侮辱罪和诽谤罪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行为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唯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况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散布谣言的诽谤罪
如果通过信息网络实施了上述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如果提供证据确有困难,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精神损害赔偿责任的法律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自然人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等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同时,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其他人格利益的行为,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根据该解释第八条的规定,如果侵权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一般不予支持。但如果侵权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人民法院除了判令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外,还可以根据受害人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
微信朋友圈散布谣言是否构成诽谤罪
微信朋友圈散布谣言可能构成诽谤罪的条件
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的流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句话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甚至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因此,有些人在微信朋友圈散布谣言,不论是否导致他人遭受损失,由于谣言的虚假性质,可能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造成他人名誉损害,这将构成诽谤罪。根据规定,微信朋友圈散布谣言是否构成诽谤罪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行为人为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2.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3. 行为人实施了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的行为,足以贬损他人的人格和名誉,并且情节严重;4. 行为人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人格尊严权。然而,朋友圈本身具有传播信息的特性,与实际诽谤行为有所不同。但是,如果具备以下严重情节,就可能涉嫌构成诽谤罪:1. 同一诽谤信息被点击或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2. 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3. 在过去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4. 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况。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自首认定的要素
自首认定中的自首认定要素和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认定,以及提起自诉的条件。自首认定可从投案的时间、自动性、投案对象和投出对象来把握;如实供述则关注个体对自己行为的认识及未供述真实身份的情况。提起自诉需满足适格自诉人、明确的被告人和具体的诉讼请求,以及属于
-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
寻衅滋事罪的追诉期限及其中情节恶劣的认定。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诉期限由可能判处的最高刑决定。文章还详细列举了认定情节恶劣的具体情形,包括殴打他人、破坏社会秩序等,并说明了当案件中存在这些行为之一时,应被认定为情节恶劣。
-
精神损失费赔偿最高多少
精神损失费赔偿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主要根据人身损害的责任大小来确定。根据相关法律解释,确定赔偿数额需要考虑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害的具体情节、后果、获利情况、经济能
-
民事侵权精神损失如何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侵权人的过错程度,除非法律有其他规定;2、侵权行为的
-
精神损失费赔偿标准民事
-
动物侵权责任能否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
-
动物侵权答辩状如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