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逃出资罪和职务侵占罪在犯罪主体上存在相似之处,两者都侵犯了公司的财产权,并损害了其他股东、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然而,从本质上讲,二者是有区别的。
首先,在主体方面,抽逃出资罪的主体是公司发起人和股东;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范围更广。
其次,在主观方面,两者都是故意犯罪,但抽逃出资罪没有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已有的目的,而职务侵占罪则具有此目的。
再次,在客观方面,抽逃出资罪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公司法规定,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数额巨大、后果严重或存在其他严重情节。而职务侵占罪表现为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
最后,两者的犯罪对象也有所不同。抽逃出资罪侵犯的对象是本公司的注册资本,具有特定性;而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对象是本公司、企业的财物,不仅限于本公司,还包括非公司化的本企业。这里的财物包括一切有经济价值的钱财和物质,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动产、不动产等。
根据《公司法》第十二章的规定:
第一百九十九条:对于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行为,公司登记机关应责令改正。对于虚报注册资本的公司,处以虚报注册资本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的罚款;对于提交虚假材料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五万元至五十万元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公司登记机关有权撤销公司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
第二百条:对于公司的发起人、股东虚假出资未交付或未按期交付作为出资的货币或非货币财产的行为,公司登记机关应责令改正,并处以虚假出资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的罚款。
第二百零一条:对于公司的发起人、股东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的行为,公司登记机关应责令改正,并处以所抽逃出资金额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五的罚款。
员工侵占公司财产的法律处罚。对于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金额大小,会受到刑法和法律的制裁。国有和非国有公司中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占财产,将面临有期徒刑和财产处罚。同时,《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也对此类行为做出了相关规定,涉及收受贿赂
抽逃出资罪的情形。该罪行指公司发起人或股东在公司验资成立后抽逃出资,但保留股东身份和原有出资数额的行为。文中列举了几种抽逃出资的方式,包括利用过桥贷款、伪造虚假基础交易关系、抽走非货币出资等。同时,根据规定,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罪的立案追诉标准也得以明
股东虚假出资以及法人在知情情况下是否构成抽逃出资罪的问题。虚假出资罪的主体可以是公司发起人或股东,涉及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行为,未履行交付货币、实物或转移财产权的义务。文章还介绍了公司发起人和股东的定义及职责,以及虚假出资和抽逃出资的定义和行为方式。法人
公司收购个人独资企业的收购流程及注意事项。收购流程包括收购方的内部决策、出售方的内部决策两个方面。在收购前,需要注意资本、资产方面的风险,特别是注册资本问题,要弄清目标公司是否有虚假出资和抽逃资本等情况。此外,其他股东的权利和优先购买权等也需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