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在单位领导不知情或规章制度不允许的情况下,个人私自使用公款,达到一定数额和时间后构成犯罪。而向单位借款是在单位领导同意或规章制度允许的情况下,个人使用公款,即使数额较大也不构成犯罪。
1. 侵犯的客体和对象不同
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资金使用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资金。而职务侵占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资金所有权,对象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货币形态的资金和有价证券,以及实物形态的公司财产。
2. 客观表现不同
挪用公款罪的表现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未经合法批准或许可,将本单位资金挪用归个人使用或借贷给他人。如果数额较大且超过3个月未还,或者虽未超过3个月但数额较大且用于营利活动或非法活动,即构成犯罪。
职务侵占罪的表现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只有侵占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才能构成职务侵占罪。
3. 主观上的区别
挪用公款罪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非法取得本单位资金的使用权,但并不企图永久非法占有,而是准备用后归还。
职务侵占罪行为人的目的在于非法取得本单位财物的所有权,而非暂时使用。
对于挪用公款罪,如果行为人在挪用本单位资金后,主观上发生了转变,不再打算退还而企图永久非法占有,并且在客观上有能力退还但拒绝退还,那么根据刑法的处理转化犯原则,应直接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体要件、客观要件、主体要件和主观要件。该罪行侵犯的是公共财产所有权及国家财经管理制度,行为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表现是未经批准擅自挪用公款。根据相关法律,挪用公款罪包括挪用公款用于个人目的、进行非法活动,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从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挪用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较大数额的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较大数额的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4条的规定,犯罪行为人将公款挪用个人使用或进行非法活动的,或
挪用公款罪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主体为国家工作人员。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公款挪用为个人使用并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并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公
村民委员会等村基层组织人员从事前款规定的公务,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挪用公款、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和第三百八十三条贪污罪、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第三百八十五条和第三百八十六条受贿罪的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