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高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的规定,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通报给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这些单位可以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
此外,法院还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通报给征信机构,征信机构会在其征信系统中记录失信信息。如果国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法院还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同样,如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或者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已经开通,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查询全国各级法院录入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只需点击“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一栏,即可进行查询。
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负责人表示,开通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布与查询平台只是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发挥信用惩戒作用的一个开始。今后,各级法院还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法院公告栏等其他方式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或者定期举行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向社会公布本院及辖区法院实施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情况。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养老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被列入惩戒名单的申辩程序。当事人在收到书面告知后有权进行申辩,并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相关证明材料。民政部门会进行复核并答复。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失信被执行人的定义和情形,包括未履行义务、妨碍执行、规避执行等,名单会向公众公布并影响当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