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刑法 > 刑法法律法规 > 刑法司法解释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时间:2024-03-22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16593

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一、坚持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树立科学司法理念

1. 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2. 坚持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

3. 坚持程序公正原则。

4. 坚持审判公开原则。

5. 坚持证据裁判原则。

二、严格执行法定证明标准,强化证据审查机制

6. 在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中,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7. 重视实物证据的审查和运用。

8. 排除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

9. 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的证据。

三、切实遵守法定诉讼程序,强化案件审理机制

10. 庭前会议归纳事实、证据争点。

11. 以庭审为中心进行审判。

12. 证据必须经过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

13. 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拒绝出庭或作证,不得作为定案根据。

14. 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诉讼权利。

15. 定罪证据存疑的,应当补充调查。

四、认真履行案件把关职责,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16. 合议庭成员共同对案件事实负责。

17. 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委员依次独立发表意见。

18. 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不得发回重新审判。

19. 不得通过降低案件管辖级别规避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

20. 复核死刑案件,应当讯问被告人。

21. 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应当依法报请延长审理期限。

22. 建立科学的办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五、充分发挥各方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制约机制

23. 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职责审判案件。

24. 保障辩护人的权利。

25. 邀请旁听观审。

26. 对确有冤错可能的控告和申诉,应当依法复查。

27. 建立审判人员权责一致的办案责任制。

最高法: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科学司法理念是刑事法治的基石

从防范冤假错案的角度来看,当前刑事审判应当坚持哪些原则和理念?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表示,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科学的司法理念,是刑事法治的基石,也是防范冤假错案的基础。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

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打牢防范冤假错案的观念基础

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中央政法委于今年7月份下发了《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对执法司法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要求。为贯彻落实这一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经过调研和征求各方意见,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这份意见的发布对于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强调防范冤假错案的重要性。

完善审判工作机制,夯实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基础

许多冤假错案的发生是由于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要求。为了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最高人民法院要求严格执行“两法”、“两个证据规定”和相关的审判制度。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加强证据审查机制、案件审理机制和审核监督机制的重要性,以提高办案质量。

发挥各方职能作用,共同防范冤假错案

防范冤假错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依靠诉讼程序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和各方力量共同合作。最高人民法院明确提出,在案件审判阶段,既要重视发挥诉讼程序内部辩护律师的职能作用,重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也要依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的力量和智慧。

最高法: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

严格执行法定证明标准,坚持疑罪从无原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意见》,对于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得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对于定罪证据确实、充分,但影响量刑的证据存疑的,应当在量刑时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处理。此外,对于被告人适用死刑的事实证据不足的死刑案件,不得判处死刑。

改变“口供至上”的观念,注重实物证据的审查和运用

《意见》明确提出要切实改变“口供至上”的观念和做法,注重实物证据的审查和运用。除了要杜绝隐匿证据、人为制造证据的行为外,对于现场遗留的可能与犯罪有关的指纹、血迹、精斑、毛发等证据,必须通过指纹鉴定、DNA鉴定等方式与被告人、被害人的相应样本作同一认定。涉案物品、作案工具等未通过辨认、鉴定等方式确定来源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排除非法证据,依法办案

《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非法证据的范围,强调依法排除非法证据。对于采用刑讯逼供或其他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应当依法排除。此外,对于在规定的办案场所外讯问取得的供述未依法全程录音录像、以及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都应当依法排除。这些规定有助于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要求。

《意见》是对“两个证据规定”的深化、发展和完善,是防范冤假错案的综合性指导文件。为了切实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我们必须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两个证据规定”和《意见》对证据制度的各项规定,始终把关案件的事实和证据,以确保办案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法律规定,明确了其主体范围及犯罪行为特征。犯罪行为人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导致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将受到相应刑罚。在界定主体范围时,需注意不仅限于企业职工的范畴,还包括其他相关人员。同时,在适用法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 服刑期间的生活费问题

    服刑期间的生活费问题,指出服刑人员无需缴纳生活费,并详细阐述了监狱为服刑人员制定的生活规范,包括起床、个人卫生、着装、卫生清洁、餐饮、集体行进等方面的规定。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服刑人员的健康问题和与警官的沟通方式,以及劳动规范,如参加劳动、遵守劳动纪律

  • 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

    国家考试中作弊行为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组织作弊、情节轻微的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作弊行为都将受到法律制裁。同时,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等行为也会被处罚。帮助他人作弊和出售考试试题答案等行为同样要承担法律责任。作弊行为会破

  •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

    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解释,详细阐述了违法行为的界定、定罪处罚、破坏性采矿罪的界定及其定罪处罚等内容。同时,对于鉴定和认定破坏性的开采方法以及造成矿产资源破坏的数额进行了规定。对于多次违法行为的处理、单位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地区标准的确定也进行了明确的说明

  • 公司是否能起诉职务侵占行为
  • 信用卡诈骗罪立案标准的解析
  • 两高出台司法解释规制云盘涉黄行为,12月1日起施行
刑法法律法规知识导航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