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告人和被害人在法庭审理中享有进行陈述的权利。一旦公诉人宣读起诉书,被告人和被害人都可以就起诉书所指控的犯罪行为进行陈述。
如果被告人承认起诉书中的指控,应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进行陈述。这意味着被告人可以就自己的罪行提供进一步的陈述和说明。
然而,如果被告人不承认起诉书中的指控,那么被告人有权提出自己无罪的意见。被告人可以在法庭上阐述自己的辩解理由,并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无罪主张。
被害人也享有陈述的权利。被害人可以针对起诉书中指控的犯罪向法庭陈述自己受害的经过和有关的诉讼请求。被害人有权向法庭提供与案件相关的事实和证据,并要求法庭对自己的请求进行审理。
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当事人还享有向证人和鉴定人发问的权利。如果当事人认为在证人或鉴定人提供鉴定结论后仍有不清楚的事实,他们可以向审判长申请向证人或鉴定人提问,并要求其作出进一步的陈述和说明。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公诉人和辩护人向法庭出示的物证享有辨认的权利。当事人可以对公诉人出示的证明被告人罪行的物证以及辩护人出示的证明被告人无罪或罪轻的物证进行辨认和核实。
当事人对物证进行辨认后,他们有权发表自己对这些证据的证明力的看法。当事人的意见将作为法庭最终判决的依据之一。
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还享有一系列申请权。在法庭调查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发现了新的证据或对原有证据产生疑问,他们有权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法庭提出申请。
这些申请包括请求通知新的证人到庭作证,调取新的物证进行审查,申请重新鉴定或勘验等。然而,是否允许这些申请需要由人民法院作出决定。
如果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他们可以向相关单位或个人调取新的证据材料,并可以向人民检察院请求调取在侦查、审查起诉中收集的有关证据材料。
人民检察院应在收到人民法院要求调取证据材料决定书后的3日内移交相关证据。
刑事法庭审理程序的相关规定。包括开庭时提供当事人信息,法庭调查阶段审查犯罪事实和证据,被告人有最后陈述的权利,以及合议庭评议和审判阶段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和相关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具有法律效力。
刑事法庭审理程序,包括开庭、法庭调查、被告人最后陈述、评议和审判等环节。文章详细描述了每个阶段的流程和特点,强调了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指出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刑事诉讼庭审的五个阶段,包括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最后陈述和评议审判等阶段。同时,也介绍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工作技巧,包括联系办案机关及时安排会见犯罪嫌疑人等。文章详细阐述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律师在侦查阶段应注意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刑事诉讼中的案件分类和管辖问题。指出了不适合由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存在的问题,包括调查取证困难、难以保护国家利益等。同时,讨论了公安机关、法院和检察院之间在案件管辖上的矛盾,原因是分工不明确和案件的复杂性。实际操作中,存在职能管辖错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