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还本金拿走凭证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时间:2024-01-20 浏览:3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不当得利这个也就说通俗一点,就是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却用一些非法手段拿来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把相应的本金凭证给拿走了的话,可否构成不当得利?下面,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未还本金拿走凭证是否构成不当得利
案情简介
2005年4月7日,被告xx从信用社的储蓄所处借款2万元,借款日期自2005年4月7日至2006年5月7日,借款月利率9.6‰,年利息金额为2 521.6元。2006年5月6日上午8点57分,被告xx到信用社的储蓄所还款。在其用面额为3 840元的定活储蓄存单支付了该笔借款的利息后,原告的工作人员便将借款凭证原件放到了柜台上,被告见机遂把应该归还本金的现金装回自己的口袋,并将已经放在柜台上的借款凭证原件拿走,离开储蓄所。当原告旋即派人向xx索要2万元欠款时,xx以其已经持有原始借款凭证为由,拒不归还借款。故而信用社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偿还欠款2万元,并支付全部诉讼费用及损失。
法院判决属于借款合同纠纷
经法院审理认为:xx未向原告偿还借款本金2万元,是其履行合同不充分,违背了合同约定的义务,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案由应定为“借款合同纠纷”。
不当得利之债的效力
不当得利成立后,在受益人和受损人之间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即不当得利之债。不当得利是不当得利之债的发生根据,而不当得利之债是不当得利的效力。
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
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就是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的义务与受损人请求返还不当利益的权利。所以,不当得利的基本效力为受损人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受益人的返还范围
受益人的返还范围因其是否为善意而有所不同,具体分为以下三种:
- 受益人为善意时,即在受益人取得利益时不知道没有合法根据时,其返还利益的范围以利益存在的部分为限;如果利益已不存在,则不负返还义务。所谓现存利益,不限于原物的固有形态,如果形态改变,其财产价值仍然存在或者可以代偿的,仍然属于现存利益。
- 受益人为恶意时,即在取得利益时,明知没有合法根据时,其返还利益的范围应是受益人取得利益时的数额,即使该利益在返还之时已经减少甚至不复存在,返还义务也不免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益人明知其取得利益没有合法根据,却仍然置受害人的合法利益于不顾,法律对此没有加以特别保护的必要。
- 受益人在取得利益时为善意,嗣后为恶意的,其返还范围应以恶意开始之时存在的利益为准。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顺序
被继承人的债务清偿顺序。个人税款优先清偿,包括个人所得税等;合同债务紧随其后,如未支付的货款和未偿还的贷款本息;再后是侵权赔偿债务、不当得利返还债务以及无因管理补偿债务。其他债务应在前述债务清偿后进行共同偿还。清偿顺序按债权的性质确定。
-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
利润确定的计算方法
利润确定的计算方法和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利润确定涉及资产计价和利润表的编制,可采用资产负债表法和损益表法。新企业所得税法降低了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建立了公平的市场环境,减轻了上市公司所得税负担,增强了股市投资价值。
-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
-
不当得利债权能够转让吗
-
支付宝转账给别人后,我能拿回我的钱吗
-
不当得利管辖法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