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或监外执行的联系是什么
时间:2024-12-28 浏览:21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涉嫌刑事犯罪的,人民法院是需要依据事实和法律定罪量刑的。如果罪犯表现较好,并且不是累犯,刑期在三年以下的,可能会适用缓刑。那么,缓刑和监外执行的联系是什么?下面,手心律师网小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
缓刑和监外执行的联系和区别
缓刑和监外执行都是刑事处罚的执行方式,需要由人民法院决定,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缓刑的定义和条件
缓刑是指对已经确认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但不立即执行判处的刑罚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
缓刑的条件是不再危害社会,即在考验期限内不再犯新罪或者被发现漏罪,也不违反法律、法规或者有关规定。
监外执行的条件和程序
监外执行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但范围小于缓刑。
监外执行的条件是有碍关押执行的法定情况,如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怀孕或正在哺乳婴儿等。
监外执行的程序包括:
- 罪犯所在监狱监区或分监区区务会讨论通过,报狱政科讨论并邀请驻监狱的检察院(组)人员列席参加,初审同意后,进行病残鉴定。
- 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开具证明文件,包括医院业务院长签字、加盖公章,并附化验单、照片等有关病历档案。
- 监狱填写《罪犯保外就医征求意见书》,征求罪犯家属所在地公安机关意见,并与罪犯家属联系,办理取保手续。
- 监狱填写《罪犯保外就医审批表》,连同《罪犯保外就医征求意见书》、有关病残鉴定和当地公安机关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局审批。
- 监狱办理出监手续,发给《罪犯保外就医证明书》,并对罪犯进行遵纪守法和接受公安机关监督的教育。
- 保外就医罪犯由取保人领回到当地公安机关报到。若罪犯在规定时间内不报到,公安机关通知监狱,由监狱负责寻找。
缓刑和监外执行的区别
缓刑和监外执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区别:
- 适用范围不同:监外执行适用于有期徒刑和拘役的罪犯,而缓刑适用范围更小。
- 条件不同:监外执行以有碍关押执行的法定情况为条件,而缓刑以不再危害社会为条件。
- 执行时间不同:监外执行在判决确定后即可适用,并没有考验期,而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决刑罚的制度,有考验期限。
- 撤销条件不同:监外执行只要条件消失,就应收监外执行,而缓刑只有在考验期限内再犯新罪、被发现漏罪或违反法律、法规或有关规定时才能撤销,除此之外不再执行原判刑罚。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监视居住的法律要求
新刑事诉讼法下监视居住的法律要求。监视居住是一种为保证侦查、起诉工作进行的强制措施,由人民检察院责令犯罪嫌疑人不得离开指定区域并对其活动进行监视。适用情形包括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婴儿等特定情况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以及案件特殊需要或羁押期满而案件
-
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律概念
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律概念,该制度允许被判有期徒刑的罪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暂不收监或改为监外服刑。适用于患有严重疾病、怀孕或哺乳的妇女以及生活不能自理的罪犯。执行过程中,由居住地司法局执行,严格管理监督罪犯。不符合条件或违规的罪犯需及时收监。该制度体现了中
-
监视居住与刑期折抵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监视居住与刑期折抵的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每天监视居住可折抵刑期;被判处拘役或有期徒刑的,每两天监视居住可折抵一天。被监视居住者需遵守多项规定,如未经批准不得离开住处、不得与他人通信等。违规情节严重者可被逮捕或
-
有前科的能不能判监视居住
监视居住的相关问题。监视居住是一种强制措施,目的是保证侦查、起诉工作的顺利进行。适用情形包括患有严重疾病的人、怀孕或哺乳妇女等。对于符合取保候审条件但无法提供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的犯罪嫌疑人,也可以采取监视居住措施。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并由相关机关
-
监视居住的执行地点
-
什么时候确定社区矫正执行地
-
缓刑或监外执行的联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