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转让是指企业股东将其拥有的股权或股份部分或全部转让给他人,是一种股权重组的方式。股权重组包括股东持股金额和比例的变化,以及增资扩股等方式。增资扩股是指企业向社会募集股份、发行股票,新股东投资入股或原股东增加投资扩大股权,以增加企业的资本。
股权重组是股东的投资或交易行为,属于企业股权结构的重组,不影响企业的存续性,无需进行清算程序。在股权重组后,企业的债权和债务关系仍然有效。然而,由于股权转让涉及到投资和交易行为,必然会涉及到是否有收益的问题,因此需要纳税。
根据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十九条的规定,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或场所,但从中国境内获得的利润、利息、租金、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所得,或者虽设立机构或场所,但这些所得与其机构或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都需要缴纳20%的所得税。根据该规定,实际受益人是纳税义务人,支付人是扣缴义务人。税款由支付人在每次支付款项时扣缴,并在五个工作日内缴入国库,同时向当地税务机关报送扣缴所得税报告表。
根据2008年1月1日生效的新税法第三条,居民企业应当就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或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或场所在中国境内获得的所得,以及与其所设机构或场所有实际联系的境外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或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或场所但与其所设机构或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在中国境内获得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因此,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进行股权转让时,股权转让方在有收益的情况下,应按照税法规定缴纳所得税。股权转让的收益方是纳税义务人,股权转让金的支付人是扣缴义务人。例如,如果股权转让的目标企业在中国境内,无论股权转让方和受让方是否为外国企业,只要有转让收益,收益方都应缴纳所得税。当然,在没有收益的情况下,无论转让双方是否为外国企业,都无需缴纳所得税。
应收账款在设定质押后的处理方式,包括转让问题、清收与使用问题以及管理问题。在转让问题上,应收账款在质押后一般不得转让,出质人如欲转让需经质权人同意。在清收与使用问题上,应收账款的债务人支付的款项应优先用于清偿所担保的债权。在管理问题上,出质人应履行对
个人制造假账的法律处罚。对于情节不严重且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将受到《会计法》规定的罚款和行政处分。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情况,个人可能面临刑事处罚,如有期徒刑和罚金,具体处罚程度取决于逃税数额和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文章还强调了伪造会计凭证的法律处罚
债权凭证制度的法律属性不明确的问题,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债权凭证并未改变人们对法院出具“法律白条”的认识,实施中增加了法院工作量,且缺乏明确的执行措施标准和有效监督。尽管设立债权凭证的初衷是保护债权人权益、提高法院执行效率,但实际上并未达到预期
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股权转让流程。首先,在外商独资企业股权转让过程中,需要转让方和接受方达成协议,明确转让价、交易条件等关键内容,并遵守公司章程和法律法规,完成内部审批程序、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等步骤,最终提交给商务主管部门审批或备案,并去工商局办